女性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下腹坠胀及血尿。症状发展通常按排尿异常→局部疼痛→全身反应的顺序进展。
1、尿频尿急:
膀胱黏膜受炎症刺激导致敏感度增高,排尿次数明显增多且急迫感强烈,每次尿量少,严重时每小时排尿超过5次。急性期可能伴随无法控制的漏尿现象。
2、排尿灼痛:
排尿时尿道出现烧灼样疼痛,尤其在排尿终末时加剧。炎症导致尿液酸碱度改变,刺激尿道神经末梢,部分患者会描述为"刀割样"痛感。
3、下腹不适:
膀胱区持续存在压迫性钝痛或坠胀感,按压耻骨上区疼痛明显。炎症引起膀胱肌肉痉挛,可能放射至会阴部或腰骶部。
4、尿液异常:
尿液浑浊可见絮状物,严重时呈肉眼血尿。炎症导致膀胱黏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破裂后红细胞渗入尿液,部分患者尿液有腐败性气味。
5、全身症状:
急性发作时可出现低热、乏力等反应,体温通常不超过38℃。若出现寒战高热提示可能已发展成肾盂肾炎,需立即就医。
日常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推荐饮用蔓越莓汁或淡竹叶茶等具有抑菌作用的饮品。避免久坐、憋尿及穿着过紧的化纤内裤,性生活后及时排尿。饮食宜清淡,限制辣椒、酒精等刺激性食物摄入,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尿道黏膜抵抗力。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或伴随发热时,需进行尿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
女性急性膀胱炎可能由细菌感染、尿路梗阻、免疫力下降、性生活频繁、卫生习惯不良等原因引起。
1、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70%-90%的病例。细菌通过尿道逆行进入膀胱,在膀胱黏膜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其他致病菌还包括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细菌感染会导致尿频、尿急、尿痛等典型症状。
2、尿路梗阻:
尿道狭窄、膀胱结石或肿瘤等造成的尿流不畅,使尿液滞留膀胱时间延长,为细菌繁殖创造条件。妊娠期子宫增大压迫输尿管也可能导致排尿不畅。尿路梗阻患者常伴有排尿困难、尿线变细等症状。
3、免疫力下降:
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过度疲劳等情况会削弱机体抵抗力。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黏膜变薄,防御功能减弱。免疫力低下时,细菌更容易在泌尿系统定植繁殖。
4、性生活频繁:
性交时可能将阴道和肛门周围的细菌带入尿道。性交后未及时排尿会增加感染风险。新婚期或性生活活跃期女性发病率较高,被称为"蜜月性膀胱炎"。
5、卫生习惯不良:
如厕后从后向前擦拭、不及时更换卫生巾、穿紧身化纤内裤等不良习惯会增加感染机会。使用含香精的洗液可能破坏阴道正常菌群平衡。长期憋尿也会使膀胱过度扩张,降低局部抵抗力。
建议女性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多食用蔓越莓等富含原花青素的食物。注意会阴部清洁,选择棉质透气内裤。避免久坐和过度劳累,规律作息增强免疫力。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避免自行用药导致病情迁延或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