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面疼可能与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道异物、耳部外伤、神经性耳痛等原因有关。外耳道炎通常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中耳炎多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有关,耳道异物常见于儿童误塞小物件,耳部外伤包括掏耳过度或外力撞击,神经性耳痛可能由三叉神经痛等疾病导致。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自行处理加重损伤。
1、外耳道炎外耳道炎是耳痛常见原因,多因挖耳损伤皮肤或游泳后耳道潮湿导致细菌感染。表现为耳道红肿、灼热感,触碰耳廓时疼痛加剧。可伴随黄色分泌物或听力轻度下降。治疗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抓挠,医生可能开具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药物控制感染。
2、中耳炎中耳炎常继发于感冒或鼻炎,因咽鼓管阻塞引发中耳积液感染。儿童发病率较高,特征为耳深部胀痛、耳闷感,可能伴随发热或耳鸣。急性期需使用阿莫西林等口服抗生素,鼓膜充血明显时可配合布洛芬缓解疼痛。反复发作需检查腺样体是否肥大。
3、耳道异物儿童玩耍时误将珠子、橡皮等塞入耳道,或成人昆虫入耳均可导致剧烈耳痛。异物压迫耳道皮肤或鼓膜会引起刺痛感,活体异物移动可能伴随噪音。切勿自行用镊子掏取,避免将异物推向深处。医生会使用专业器械或生理盐水冲洗清除异物。
4、耳部外伤掏耳过度损伤耳道皮肤、头部撞击导致鼓膜穿孔等外伤均可引发持续性疼痛。常见耳道出血、听力下降,严重时可能出现眩晕。外伤后需立即停止掏耳,避免耳道进水。鼓膜小穿孔通常可自愈,大面积破损需耳鼻喉科行鼓膜修补术。
5、神经性耳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等可能表现为阵发性耳深部刺痛,常因说话、咀嚼诱发。疼痛呈闪电样,发作间期无异常。需通过颅脑CT排除肿瘤压迫,卡马西平等神经调节药物可缓解症状。长期未愈者可考虑神经阻滞治疗。
耳痛期间应避免用力擤鼻、游泳或戴耳机,减少咖啡因摄入以防血管扩张加重疼痛。保持耳道清洁干燥,洗澡时可用棉球堵住外耳道。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帮助抗炎。若疼痛持续超过48小时、伴随高热或面瘫等症状,须立即急诊处理。夜间疼痛加剧时可尝试患侧卧位减轻压力,但避免长时间压迫患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