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形状通常表现为不规则增厚的子宫内膜或宫腔内突出性肿块,病灶形态主要有息肉型、结节型、弥漫型、溃疡型、混合型五种类型。
1、息肉型病灶呈息肉状向宫腔突出,表面可能光滑或分叶状,质地较脆易出血。病理检查可见腺体结构紊乱,常伴有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早期症状以异常阴道流血为主,确诊需依赖宫腔镜活检。治疗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切除或联合放化疗。
2、结节型肿瘤形成局限性结节样隆起,基底较宽且浸润肌层。影像学检查显示结节密度不均,可能伴有坏死灶。这类病灶容易发生肌层浸润,手术时需特别注意切除范围。病理分级多为中低分化,术后常需补充盆腔放疗。
3、弥漫型癌组织呈弥漫性生长累及大部分子宫内膜,宫腔内膜普遍增厚但表面不平。超声检查可见子宫内膜线中断,彩色多普勒显示丰富血流信号。该类型易发生淋巴转移,需行全面分期手术,晚期病例建议靶向药物联合治疗。
4、溃疡型病灶中央形成凹陷性溃疡,边缘隆起呈火山口样。组织学检查可见大量坏死组织和炎性细胞浸润。临床表现除阴道流血外,常伴有恶臭排液。此类肿瘤侵袭性强,术前需完善MRI评估浸润深度。
5、混合型同时具备两种以上形态特征,如息肉伴溃疡或结节合并弥漫性生长。病理成分可能包含腺癌、鳞状分化或透明细胞等多种亚型。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制定,必要时采用新辅助化疗缩小病灶后再手术。
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摄入,限制高脂肪食物。规律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避免久坐不动。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监测激素替代治疗者需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出现异常阴道排液或盆腔疼痛应及时就诊,长期生存者需关注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