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检查存在一定风险,主要包括黏膜损伤、出血、穿孔、麻醉相关并发症及感染等。肠镜是诊断胃肠疾病的重要手段,但需在专业医生评估后谨慎选择。
1、黏膜损伤肠镜操作过程中可能因器械摩擦导致肠道黏膜轻微损伤,表现为检查后短暂腹痛或少量血便。多数情况下可自行愈合,无须特殊处理。检查前充分清洁肠道、医生规范操作可降低发生概率。
2、出血活检取样或息肉切除后可能出现创面渗血,概率较低但需警惕。凝血功能异常、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风险较高。少量出血可通过内镜下电凝止血,大量出血需输血或手术干预。
3、穿孔肠道穿孔是严重并发症,多因器械操作不当或肠道结构异常导致。患者会出现剧烈腹痛、腹胀和发热,需立即通过腹腔镜或开腹手术修补。老年人和肠道粘连患者风险相对较高。
4、麻醉风险无痛肠镜使用的静脉麻醉可能导致呼吸抑制、低血压或过敏反应。严重心肺疾病患者需提前评估麻醉耐受性,术中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配备急救设备。
5、感染消毒不彻底可能引发交叉感染,极少数情况下会出现菌血症。规范的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可有效预防。免疫功能低下者检查后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为降低肠镜风险,建议检查前完善凝血功能和心电图评估,告知医生用药史和过敏史。检查后两小时内禁食,避免剧烈运动。若出现持续腹痛、便血或发热,应立即就医。日常保持高纤维饮食和规律排便习惯,有助于减少未来肠镜检查的难度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