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流产对身体的伤害通常小于人工流产。两种方式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妊娠时间、健康状况及并发症风险,主要差异体现在操作方式、恢复周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
1、操作方式:
药物流产通过口服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无需宫腔操作。人工流产需进行负压吸引术或钳刮术,属于侵入性操作,可能造成宫颈损伤或子宫穿孔。
2、恢复周期:
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持续7-14天,子宫内膜自然脱落修复。人工流产后出血通常3-7天停止,但子宫收缩和内膜修复需更长时间监测,完全恢复约需1个月经周期。
3、并发症风险:
药物流产主要风险为不全流产发生率约5%-10%,可能需二次清宫。人工流产可能导致宫腔粘连、感染或月经紊乱,长期并发症风险高于药物流产。
4、适用孕周:
药物流产适用于停经49天内的早期妊娠,成功率约90%。人工流产适用于14周内妊娠,但孕周越大手术风险越高,10周后需采用钳刮术增加创伤。
5、心理影响:
药物流产过程类似自然流产,隐私性较强。人工流产需手术室环境,部分女性可能产生更强的心理应激反应,术后建议接受专业心理疏导。
流产后应卧床休息3天,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饮食需增加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促进血红蛋白合成。保持外阴清洁,2周内禁止盆浴和性生活,术后1个月复查超声确认宫腔恢复情况。出现发热、持续腹痛或出血量超过月经量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