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后脚后跟痛可能由足底筋膜炎、跟腱炎、跟骨骨刺、运动损伤或鞋子不合适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休息、冰敷、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或调整运动方式等方式缓解。
1、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是连接脚跟和脚趾的厚带状组织,过度运动或长时间站立可能导致其发炎。典型表现为晨起或久坐后第一步疼痛,运动后加重。建议减少跑跳运动,进行足底筋膜拉伸,疼痛明显时可考虑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2、跟腱炎:
跟腱连接小腿肌肉和跟骨,反复跳跃或突然增加运动量易引发炎症。疼痛多位于跟腱下端,活动时加剧。需暂停剧烈运动,采用离心训练强化跟腱,穿戴有缓冲功能的运动鞋。
3、跟骨骨刺:
长期足部受力不均可能刺激跟骨形成骨质增生。X光检查可确诊,疼痛呈针刺样且持续存在。建议使用足弓支撑垫分散压力,严重时需体外冲击波治疗。
4、运动损伤:
运动时落地姿势不当或过度训练可能造成跟骨脂肪垫损伤、应力性骨折等急性损伤。表现为局部肿胀和压痛,需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排查骨折可能。
5、鞋子不合适:
鞋底过硬、鞋跟支撑不足或鞋码不符会导致足部受力异常。选择有足弓支撑、缓冲性能好的专业运动鞋,避免穿磨损严重的旧鞋运动。
日常应注意运动前充分热身,逐步增加运动强度,运动后做小腿三头肌和足底筋膜拉伸。体重超标者建议控制体重减轻足部负荷,可尝试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替代跑步。连续休息3天后疼痛未缓解,或出现明显肿胀、淤血时应及时就诊骨科,排除跟骨骨折、滑囊炎等严重情况。夜间使用足部支具保持踝关节中立位有助于缓解晨起疼痛。
脚后跟上方一寸按压疼痛可能由跟腱炎、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滑囊炎或外伤等原因引起。
1、跟腱炎:
跟腱过度使用或反复牵拉可能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表现为跟腱止点处压痛和肿胀。长期跑步、跳跃运动或突然增加运动量是常见诱因。急性期需减少活动并冰敷,慢性期可通过超声波治疗缓解。
2、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在跟骨附着点的慢性劳损会引发放射痛,疼痛可能向上延伸至跟腱区域。长时间站立、肥胖或穿不合适的鞋子会加重症状。建议进行足底筋膜拉伸锻炼,使用足弓支撑垫减轻压力。
3、跟骨骨刺:
跟骨下缘骨质增生可能刺激周围软组织,在跟腱附着点附近产生压痛。这种情况多与长期机械应力有关,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症状明显时可考虑体外冲击波治疗。
4、滑囊炎:
跟腱与跟骨之间的滑囊发生炎症时,会在脚跟后上方形成局限性压痛区。常因鞋子摩擦或运动损伤导致。需要更换宽松鞋具,严重时可进行滑囊穿刺抽液治疗。
5、外伤因素:
跟腱部分撕裂或跟骨骨膜损伤会造成局部按压痛,多有明确的外伤史。轻微拉伤可通过制动休息恢复,完全断裂则需手术修复。运动前充分热身能有效预防此类损伤。
日常应注意选择缓冲性能好的运动鞋,避免赤足行走。每天用温水泡脚并做跟腱拉伸练习,体重超标者需控制体重以减轻足部负荷。疼痛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明显肿胀时,应及时就医排除跟腱断裂、感染等严重情况。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健康,但需避免过量补钙导致异位钙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