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治疗区别主要体现在胰岛素依赖、药物选择、生活方式干预、血糖监测频率以及并发症管理五个方面。
1、胰岛素依赖:
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必须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功能尚存,可通过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仅在病程较长或出现急性并发症时才需胰岛素补充。
2、药物选择:
1型糖尿病治疗药物单一,仅能使用胰岛素制剂,如门冬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等。2型糖尿病可选药物多样,包括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等口服降糖药,以及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制剂。
3、生活方式干预:
2型糖尿病更强调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作为基础治疗,需严格限制热量摄入并保持规律运动。1型糖尿病虽也需注意生活方式,但重点在于饮食与胰岛素剂量的精准匹配。
4、血糖监测频率:
1型糖尿病患者需每日多次监测血糖通常4-7次,根据血糖波动调整胰岛素剂量。2型糖尿病监测频率相对较低,稳定期患者可每周监测2-3次空腹及餐后血糖。
5、并发症管理:
1型糖尿病需重点预防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2型糖尿病则更需关注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并发症。两者均需定期检查眼底、肾功能及神经病变,但干预策略侧重不同。
糖尿病患者需建立个性化饮食方案,1型患者应掌握碳水化合物计数法,2型患者需控制总热量摄入。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避免空腹运动引发低血糖。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1型患者每3个月检测1次,2型患者病情稳定时可每6个月检测1次。注意足部护理,每日检查双足有无破损,选择透气舒适的鞋袜。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学会管理压力情绪。出现持续高血糖或反复低血糖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症状主要包括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足。这些症状可能由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引起,需通过定期监测和综合管理预防。
1、视网膜病变:
长期高血糖可导致视网膜微血管损伤,早期表现为视物模糊或飞蚊症,进展期可能出现视力骤降甚至失明。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接受眼底检查,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可延缓病变进展。
2、周围神经病变:
高血糖会损害周围神经髓鞘,常见症状包括四肢末端麻木、刺痛或感觉减退,夜间症状可能加重。保持血糖稳定、补充B族维生素有助于改善症状,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神经修复药物。
3、糖尿病肾病:
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初期表现为微量蛋白尿,随病情发展可能出现水肿、血压升高和肾功能减退。限制蛋白质摄入、控制血压血糖可减缓肾病进展,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至关重要。
4、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可能出现胸闷、心悸等冠心病症状,或头晕、头痛等高血压表现。除控制血糖外,还需管理血脂、戒烟限酒,必要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5、糖尿病足:
神经血管双重病变导致足部感觉迟钝,易出现溃疡、感染甚至坏疽。日常需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外伤,选择宽松透气的鞋袜,发现伤口应及时就医处理。
糖尿病患者应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饮食上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每3-6个月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每年进行并发症筛查。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影响血糖控制,出现异常症状时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