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存在炎症但未发生萎缩性改变的一类胃炎,属于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类型。
1、病因与分类非萎缩性胃炎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也可能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胆汁反流等因素有关。根据悉尼系统分类可分为红斑渗出型、平坦糜烂型等亚型。胃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但腺体结构完整无萎缩,病理检查无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
2、典型症状患者常表现为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可能出现反酸、恶心。症状轻重与炎症程度相关,约20%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混淆,需通过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
3、诊断方法确诊需依赖胃镜检查及黏膜活检,碳13/14呼气试验可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有助于判断胃黏膜功能状态。需注意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4、治疗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采用四联疗法,包含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铋剂如枸橼酸铋钾颗粒、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和克拉霉素片。对症治疗可选用铝碳酸镁咀嚼片缓解症状,伴胆汁反流者可加用熊去氧胆酸胶囊。
5、预后管理规范治疗后多数预后良好,但需定期复查胃镜监测黏膜变化。日常应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戒烟限酒,保持规律进食。建议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家庭成员同步检测,餐具分开使用以防交叉感染。
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应建立规律饮食习惯,每日定时定量进餐,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面条等,避免过冷过热饮食。可适量补充复合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有助于黏膜修复。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加重症状。建议每1-2年复查胃镜,出现消瘦、黑便等报警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