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骨折不建议自行使用舒筋活血片。足跟骨折属于骨结构损伤,需通过固定制动促进愈合,舒筋活血片主要用于软组织损伤,对骨折愈合无直接作用。治疗方案主要有石膏固定、支具保护、药物镇痛、康复训练、手术复位。
1、石膏固定:
足跟骨折急性期需采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限制足部活动以避免骨折端移位。固定时间通常为4-6周,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痂形成情况。过早拆除固定可能导致畸形愈合。
2、支具保护:
骨折稳定后可改用可拆卸支具,逐步恢复足部负重功能。支具需根据足弓形态定制,既能提供支撑力又便于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穿戴期间需注意观察皮肤受压情况。
3、药物镇痛:
急性疼痛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洛索洛芬钠等缓解症状。骨折愈合期出现肿胀时可短期使用迈之灵等改善循环药物,但禁止自行服用活血类中成药。
4、康复训练:
拆除固定后需进行踝泵运动、足趾抓握训练等康复锻炼,逐步恢复足部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水中步行训练可减轻负重压力,超声波治疗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5、手术复位:
涉及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或明显移位时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常用钢板螺钉或克氏针固定。术后需严格避免早期负重,定期进行影像学评估直至骨性愈合。
足跟骨折恢复期间应保证每日摄入1000-1200毫克钙质,可通过乳制品、豆制品或钙剂补充。维生素D缺乏者需联合补充以促进钙吸收。早期建议采用坐位抬腿练习,6周后逐步尝试部分负重行走,使用助行器分散压力。睡眠时抬高患肢有助于减轻肿胀,避免穿过紧的鞋袜影响血液循环。康复全程需遵医嘱定期复查,出现异常疼痛或皮肤变色需立即就医。
足跟脂肪垫炎可通过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足弓支撑、局部注射等方式治疗。足跟脂肪垫炎通常由长期负重、足部畸形、外伤刺激、炎症反应、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
1、休息制动:
减少足跟部负重活动是基础治疗措施。建议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急性期可使用拐杖分担体重。选择软底鞋或足跟减压鞋垫,夜间可穿戴足踝支具限制活动。体重超标者需配合减重,每减轻1公斤体重可降低足跟负荷约4倍。
2、物理治疗:
超声波治疗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次10-15分钟,每周3次。冲击波治疗可刺激组织修复,需连续治疗3-5次。冷敷适用于急性肿痛期,每日3-4次,每次15分钟。热敷适合慢性期,配合跟骨周围肌肉牵拉训练效果更佳。
3、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可缓解疼痛炎症。严重疼痛可短期使用曲马多等镇痛药。外用药物可选择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或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口服药物需注意胃肠道副作用,疗程一般不超过2周。
4、足弓支撑:
定制矫形鞋垫能纠正生物力学异常,分散足跟压力。选择3/4长度、硬度适中的硅胶鞋垫,后跟部位需加厚缓冲。扁平足患者应选择足弓支撑型鞋垫,高弓足患者选用全接触式鞋垫。需持续佩戴3个月以上。
5、局部注射:
对顽固性疼痛可采用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常用复方倍他米松或曲安奈德。需严格无菌操作,注射间隔不少于3个月,每年不超过3次。注射后48小时内需避免剧烈活动,可能出现皮肤色素脱失等副作用。
日常建议选择鞋头宽松、鞋跟高度2-3厘米的软底鞋,避免赤脚行走。可进行足底筋膜拉伸训练:面向墙壁双手扶墙,患侧腿伸直后跟贴地,身体前倾保持30秒。游泳、骑自行车等非负重运动有助于维持足部功能。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胶原蛋白,控制高嘌呤食物摄入以预防继发性炎症。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夜间静息痛时需及时就医排除跟骨骨刺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