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内疼痛可通过保持耳道清洁、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止痛药物、物理治疗、鼓膜穿刺等方式治疗。耳道内疼痛可能由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道异物、耳道损伤、耳部肿瘤等原因引起。
1、保持耳道清洁耳道内疼痛若由外耳道炎或耳垢堵塞引起,需保持耳道清洁干燥。避免自行掏耳,防止损伤耳道皮肤。可用生理盐水轻柔冲洗外耳道,清除分泌物或耳垢。游泳或洗澡时使用防水耳塞,防止污水进入耳道加重炎症。
2、使用抗生素滴耳液细菌性外耳道炎或中耳炎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生素药物。滴药前需清洁耳道,将药物滴入后轻拉耳廓使药液充分接触病变部位。使用期间避免耳道进水,完成规定疗程以防复发。
3、口服止痛药物剧烈疼痛时可短期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需注意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避免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联用。
4、物理治疗急性中耳炎伴积液可采用红外线照射或超短波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炎症吸收。治疗时需保护眼睛,控制照射距离防止烫伤。物理治疗通常作为药物辅助手段,需配合足疗程抗生素使用。
5、鼓膜穿刺化脓性中耳炎导致鼓室积脓时,可能需行鼓膜穿刺术引流脓液。该操作在局麻下用穿刺针切开鼓膜,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反复发作的慢性中耳炎可能需鼓膜置管术改善通气。
耳道内疼痛患者应避免用力擤鼻,防止病原体经咽鼓管逆行感染。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增强免疫力。急性期减少噪音刺激,睡眠时患耳朝上减轻压迫。若出现发热、听力下降或面瘫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除颅内并发症可能。日常注意耳部防护,避免使用尖锐物品清理耳道,定期检查耳部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