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早产儿通常是指胎龄不足32周或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的早产儿,这类新生儿因器官发育极不成熟需特殊监护。极低早产儿的临床管理涉及呼吸支持、营养干预、感染防控、神经发育监测、体温维持等关键环节。
1、呼吸支持极低早产儿常因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需使用无创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部分患儿可能需补充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如猪肺磷脂注射液。持续血氧监测对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至关重要。
2、营养干预早期肠外营养提供氨基酸、脂肪乳和葡萄糖,逐步过渡至强化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喂养。需特别注意钙磷代谢平衡,预防代谢性骨病。微量喂养可促进肠道发育,但需警惕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风险。
3、感染防控严格手卫生和消毒隔离制度可降低医院感染概率。对于疑似败血症患儿,需经验性使用注射用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定期监测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有助于早期识别感染。
4、神经发育监测床旁头颅超声筛查脑室内出血,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脑功能。出院后需定期评估运动发育指数,必要时进行早期干预训练。部分患儿可能需使用苯巴比妥钠预防惊厥发作。
5、体温维持采用伺服控制式暖箱维持中性温度环境,湿度保持在较高水平以减少不显性失水。转运过程中需使用转运暖箱,避免低体温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
极低早产儿出院后需长期随访生长发育指标,包括纠正月龄下的身高体重百分位、视力听力筛查、脑瘫筛查等。家长应掌握袋鼠式护理技巧,定期进行发育商评估,按计划接种疫苗。喂养方面建议使用强化营养方案至纠正月龄6个月以上,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铁剂。居家环境需保持适宜温湿度,避免二手烟暴露,发现异常神经行为表现应及时转诊至专科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