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结石疼痛主要由结石移动摩擦尿路黏膜、阻塞尿流引发痉挛性收缩以及继发感染刺激神经末梢导致。尿道结石的疼痛机制涉及机械刺激、尿路梗阻、平滑肌痉挛、炎症反应、神经反射等多个因素。
1、机械刺激结石在尿道内移动时直接摩擦黏膜上皮,尿路上皮分布有丰富痛觉神经末梢,机械性刮擦可激活伤害性感受器。粗糙的结石表面会加剧黏膜损伤,尤其当结石成分为草酸钙或磷酸铵镁时棱角更为尖锐。这种刺激可导致局部充血水肿,进一步加重痛觉信号传导。
2、尿路梗阻结石嵌顿在尿道狭窄部位如尿道内口、膜部或舟状窝时,会造成尿流突然中断。梗阻近端尿路内压力急剧升高,刺激压力感受器通过内脏神经传导至脊髓T11-L2节段。输尿管和肾盂为克服梗阻会产生强力蠕动波,这种痉挛性收缩是绞痛的主要来源。
3、平滑肌痉挛结石刺激引发局部前列腺素E2释放,促使输尿管壁平滑肌节律性强烈收缩。这种痉挛呈现阵发性特点,每3-5分钟发作一次,疼痛可向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放射。痉挛同时导致局部缺血,无氧代谢产物堆积进一步刺激神经末梢。
4、炎症反应结石长期滞留易诱发细菌感染,微生物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碱化,加重黏膜炎性浸润。炎性介质如缓激肽、P物质直接作用于神经末梢,降低痛阈。合并感染时疼痛常转为持续性胀痛,伴有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状。
5、神经反射内脏痛觉通过交感神经传导时可引发相应皮节区牵涉痛,尿道结石多表现为下腹正中或阴茎根部放射痛。脊髓中枢敏化后,轻微刺激即可诱发剧烈疼痛,这种中枢敏化现象使部分患者疼痛程度与结石体积不成正比。
尿道结石患者应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优先选择柠檬水等碱性饮品有助于抑制结石形成。减少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巧克力的摄入,控制钠盐每日不超过5克。适度跳跃运动可促进小结石排出,但突发剧烈绞痛或出现发热血尿时需立即就医。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监测结石复发情况。长期卧床者需每2小时变换体位,预防尿液滞留诱发新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