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通常无明显病因,可能与遗传、年龄、生活方式、肥胖、高盐饮食等因素有关。治疗方式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等。
1、遗传因素:原发性高血压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父母患有高血压的人患病风险较高。日常护理中需定期监测血压,控制体重,减少高盐高脂饮食,避免吸烟饮酒。
2、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压容易升高。建议中老年人保持规律运动,如散步、太极拳,饮食上增加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菠菜。
3、生活方式:长期精神紧张、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游泳、慢跑。
4、肥胖:体重超标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血压升高。通过控制热量摄入、增加运动量来减轻体重,建议每日摄入热量控制在1500-2000千卡,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5、高盐饮食:钠摄入过多会导致水钠潴留,血压升高。减少食盐摄入,每日食盐量控制在5克以下,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加工食品,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需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片5mg每日一次、依那普利片10mg每日一次、氢氯噻嗪片25mg每日一次。通过综合管理,可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怀孕需重点关注血压控制、药物调整及并发症预防。主要注意事项包括定期产检、血压监测、药物选择、生活方式调整及并发症筛查。
1、定期产检: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应增加产前检查频率,建议孕28周前每2周一次,孕28周后每周一次。产检内容包括尿蛋白检测、胎儿生长发育评估及眼底检查,必要时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2、血压监测:
每日早晚各测量血压并记录,妊娠期血压控制目标为收缩压110-140毫米汞柱,舒张压70-90毫米汞柱。避免使用腕式血压计,选择经过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前静坐5分钟,测量时保持手臂与心脏平齐。
3、药物选择:
妊娠期降压药首选拉贝洛尔、甲基多巴等妊娠安全药物。禁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致畸药物。降压方案需由心血管科与产科医生共同制定,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影响胎盘灌注。
4、生活方式调整:
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3-5克,增加富含钾的香蕉、菠菜等食物摄入。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采取左侧卧位改善子宫胎盘血流。每周进行5次30分钟的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运动时心率不超过140次/分钟。
5、并发症筛查:
重点关注子痫前期征兆,如突然体重增加、面部浮肿或尿量减少。每4周检查肾功能和尿酸水平,孕20周后每2周进行胎儿脐血流监测。出现持续性上腹痛、血小板下降等HELLP综合征表现需立即住院治疗。
妊娠期高血压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除规范用药外,建议每日摄入低脂牛奶300毫升补充钙质,食用深海鱼类获取ω-3脂肪酸。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情绪波动,可通过听轻音乐、冥想等方式减压。孕中晚期使用弹力袜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睡眠时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出现宫缩频繁、阴道流血等先兆早产症状时需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