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正常血糖范围为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10.0mmol/L。血糖控制目标需根据年龄、病程、并发症等因素调整,主要有个体化差异、妊娠期特殊要求、老年患者宽松标准、儿童青少年严格管控、合并症综合考量等影响因素。
1、个体化差异糖尿病患者血糖目标需结合胰岛功能、低血糖风险等制定。胰岛功能保留者可适当严格,反复低血糖者需放宽标准。动态血糖监测数据显示,相同血糖值在不同个体中可能代表不同代谢状态。
2、妊娠期特殊要求妊娠期糖尿病需更严格管控,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3mmol/L以下,餐后1小时血糖低于7.8mmol/L。妊娠期激素变化会加剧胰岛素抵抗,未达标可能增加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等风险。
3、老年患者宽松标准65岁以上老年人空腹血糖可放宽至8.0mmol/L,合并认知障碍或多种慢性病者还可适度上调。老年患者低血糖感知能力下降,过于严格的控制可能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4、儿童青少年严格管控1型糖尿病患儿建议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0%,青春期患者需特别注意黎明现象。生长发育期的代谢变化大,需要更频繁的血糖监测和胰岛素剂量调整。
5、合并症综合考量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餐后血糖不宜低于5.0mmol/L,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调整降糖方案。糖尿病肾病3期后应停用经肾排泄药物,肝功能异常者须慎用某些口服降糖药。
糖尿病患者除定期监测血糖外,应保持规律饮食和适度运动。建议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杂粮等碳水化合物,搭配足量蔬菜和优质蛋白。有氧运动与抗阻训练相结合,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注意预防低血糖,外出随身携带糖果,避免空腹运动。每年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眼底、尿微量白蛋白等并发症筛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