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在中医称为“蛇串疮”或“缠腰火丹”,主要与肝胆湿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可通过清热解毒、健脾祛湿、活血化瘀等方法治疗。
1、肝胆湿热:
肝胆湿热是带状疱疹的常见证型,表现为皮肤灼热疼痛、水疱密集、色红,伴有口苦咽干、烦躁易怒等症状。治疗以清泻肝胆湿热为主,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可配合针刺期门、太冲等穴位。
2、脾虚湿蕴:
脾虚湿蕴型带状疱疹多见于体质虚弱者,水疱较大且渗出明显,疼痛较轻但病程较长,伴有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治疗以健脾利湿为主,常用除湿胃苓汤加减,可配合艾灸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
3、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型常见于疱疹后期,表现为皮疹消退后遗留顽固性疼痛,疼痛如针刺或刀割,夜间加重。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可配合刺络拔罐疗法。
4、风热袭表:
风热袭表型多见于发病初期,表现为皮肤灼热瘙痒、红色丘疹,伴有轻微发热、头痛等症状。治疗以疏风清热为主,常用银翘散加减,可配合大椎、曲池等穴位放血。
5、阴虚火旺:
阴虚火旺型多见于老年人或久病体虚者,表现为皮疹色暗红、疼痛剧烈,伴有口干咽燥、潮热盗汗等症状。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常用知柏地黄丸加减,可配合太溪、三阴交等穴位针灸。
带状疱疹患者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水疱。饮食宜清淡,多食绿豆、冬瓜、薏苡仁等清热利湿之品,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恢复期可适当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以增强体质。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出现视力模糊、听力下降等特殊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