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性感冒的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减退、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胃肠性感冒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需注意与细菌性胃肠炎鉴别。
1、恶心呕吐胃肠性感冒早期常出现胃部不适感,表现为反复恶心,严重时可伴随喷射状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或黏液,儿童患者呕吐症状往往比成人更明显。该症状与病毒刺激胃肠黏膜及延髓呕吐中枢有关,通常持续1-2天会逐渐缓解。
2、腹痛腹泻中腹部或脐周阵发性绞痛是典型表现,排便后疼痛可暂时减轻。腹泻多为水样便或稀糊便,每日可达5-10次,一般不伴有黏液脓血。肠道蠕动加快导致水分吸收减少是主要原因,严重腹泻需警惕脱水风险。
3、食欲减退患者普遍存在明显的食欲下降甚至厌食,与胃肠功能紊乱及恶心症状相关。婴幼儿可能出现拒奶现象。建议选择米汤、藕粉等流质饮食过渡,避免强迫进食加重胃肠负担。
4、发热乏力约半数患者会出现低热,体温多在38℃以下,部分儿童可能达39℃。伴随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中毒症状,与病毒血症及炎症反应有关。发热通常持续2-3天,若超高热或持续不退需排除合并细菌感染。
5、肌肉酸痛部分病例会出现非特异性肌痛,以腰背部及四肢近端肌肉为主。这种症状与病毒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影响神经末梢相关,多在体温下降后自行缓解。适当按摩和补充电解质有助于改善不适感。
胃肠性感冒期间应保持充足休息,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饮食需从清流质逐步过渡到低脂低渣食物,避免生冷油腻及高糖饮食。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呕吐物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或婴幼儿超过6小时无尿,应立即就医进行补液和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