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在中医理论中主要由外感邪毒、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正气不足、气血瘀滞等因素引起。
1、外感邪毒: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与感受湿热毒邪相关,多发于春夏湿热季节。邪毒侵入人体后潜伏于经络,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沿神经分布区域发为疱疹。治疗需清热利湿解毒,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2、情志失调:
长期情绪抑郁或暴怒可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生毒,循肝胆经外发形成带状疱疹。临床常见于精神压力大的人群,伴随肋间神经痛。疏肝解郁可用柴胡疏肝散配合局部刺络拔罐。
3、饮食不节:
过食辛辣肥甘厚味易酿生脾胃湿热,湿热蕴结熏蒸肌肤而发病。此类患者常见舌苔黄腻、疱疹渗液粘稠。调理需健脾化湿,可选除湿胃苓汤配合薏苡仁粥食疗。
4、正气不足:
年老体弱或久病耗伤气血者,卫外不固易受邪侵。此类患者疱疹色淡、愈合缓慢,多伴神疲乏力。治疗应益气扶正托毒,常用补中益气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
5、气血瘀滞:
病程后期余毒未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表现为顽固性神经痛。皮损消退后仍疼痛剧烈者属气滞血瘀证,需活血化瘀通络,可选用血府逐瘀汤配合针灸治疗。
日常需保持情绪平稳,避免熬夜劳累。饮食宜清淡,多食百合、绿豆等清热之品,忌食海鲜发物。急性期可用马齿苋捣烂外敷,恢复期适当练习八段锦以疏通经络。老年患者及疱疹面积大者应及时就医,后遗神经痛超过一个月需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