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肚子疼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子宫收缩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腺肌病等因素有关。月经期腹痛在医学上称为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
1、激素水平变化月经期间前列腺素分泌增加会刺激子宫收缩,导致下腹疼痛。这种疼痛通常从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持续2-3天。保持腹部温暖、适量运动有助于缓解症状,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止痛药物。
2、子宫收缩异常子宫肌肉过度收缩会导致缺血缺氧,引起痉挛性疼痛。这种情况多见于年轻女性,疼痛多位于下腹正中,可能伴有恶心、乏力等症状。热敷腹部、按摩腰骶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症状。
3、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外会引起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可能放射至腰骶部或大腿内侧。该疾病还可能导致性交痛、不孕等问题。确诊后可能需要使用孕三烯酮、达那唑等药物,或考虑腹腔镜手术治疗。
4、盆腔炎盆腔炎症会导致月经期盆腔充血加重,引起下腹坠痛,可能伴有发热、异常阴道分泌物等症状。急性期需要卧床休息,遵医嘱使用头孢曲松、多西环素等抗生素治疗,慢性期可配合物理治疗。
5、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腺体侵入子宫肌层会导致月经量多、痛经进行性加重,疼痛常从经前持续至经后。超声检查可见子宫均匀性增大。轻症可使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重症可能需要子宫切除术。
月经期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饮食上宜选择温热、易消化的食物,适量补充含铁丰富的动物肝脏、瘦肉等。保持会阴清洁,勤换卫生巾。疼痛明显时可尝试热敷下腹部,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痛药。若痛经进行性加重或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平时适当进行有氧运动,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预防痛经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