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黄疸、粪便颜色变浅及脂肪泻等症状。胆汁淤积可能与胆管结石、胆管炎、药物性肝损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胆管癌等因素有关。
1、皮肤瘙痒胆汁淤积时胆汁酸沉积于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引发全身性顽固瘙痒,夜间加重,抓挠难以缓解。妊娠期胆汁淤积症患者瘙痒多始于手掌脚掌。治疗需针对原发病,熊去氧胆酸可降低胆汁酸浓度,严重瘙痒可短期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或阿片受体拮抗剂如纳曲酮。
2、黄疸胆红素排泄受阻导致皮肤黏膜黄染,伴尿色加深如浓茶。梗阻性黄疸可见巩膜黄染早于皮肤,恶性肿瘤所致黄疸呈进行性加重。需通过影像学明确病因,胆管结石可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肿瘤患者可能需要胆管支架置入术。
3、粪便颜色变浅胆红素无法进入肠道使粪便呈陶土色,常伴脂肪泻。儿童胆汁淤积可见白陶土样便。需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需长期服用奥贝胆酸,细菌感染引起的胆管炎需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
4、脂肪泻胆汁缺乏导致脂肪消化吸收障碍,粪便含未消化脂肪而呈油腻恶臭。长期可致维生素ADEK缺乏,出现夜盲症或骨质疏松。治疗需低脂饮食配合中链甘油三酯,胰腺功能不全者可补充胰酶制剂如胰酶肠溶胶囊。
5、肝脾肿大慢性胆汁淤积导致门静脉高压时出现脾功能亢进,晚期可见腹水。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常合并溃疡性结肠炎。需监测肝功能,终末期患者可能需肝移植,合并感染时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广谱抗生素。
胆汁淤积患者需严格戒酒,避免高脂饮食,每日热量摄入应分5-6餐。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预防骨质疏松,皮肤瘙痒者宜穿棉质衣物减少刺激。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腹部超声及弹性成像,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需终身随访。出现发热、腹痛加重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