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眼球突然出现红血块通常由结膜下出血引起,常见原因有眼部外伤、剧烈咳嗽、高血压、血液疾病、用力揉眼等。
1、眼部外伤:
眼球受到外力撞击或擦伤可能导致结膜小血管破裂。轻微外伤引起的出血通常无需特殊治疗,1-2周可自行吸收。避免继续揉搓眼睛,必要时可冷敷减轻肿胀。
2、剧烈咳嗽:
剧烈咳嗽或打喷嚏时胸腔压力骤增,可能造成结膜毛细血管破裂。这种情况多见于感冒、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控制原发病症后,眼部出血会逐渐消退。
3、高血压: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削弱血管弹性,轻微刺激即可导致结膜下出血。这类患者常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需定期监测血压并按医嘱服用降压药物。
4、血液疾病:
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凝血功能障碍疾病可能表现为自发性结膜出血。这类患者往往伴随其他部位出血倾向,需进行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确诊。
5、用力揉眼:
过度揉搓眼睛可能机械性损伤结膜血管。尤其佩戴隐形眼镜或存在眼部炎症时更易发生。建议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揉眼动作,必要时使用人工泪液缓解干涩。
出现白眼球红血块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出血吸收。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深绿色蔬菜,有助于血管修复。若出血范围持续扩大、伴随视力下降或反复发作,需及时就诊排查全身性疾病。平时注意控制血压血糖,避免突然用力动作,佩戴防护镜预防眼部外伤。
眼球受钝器打击后可能引发视网膜震荡、前房积血、晶状体脱位、玻璃体积血、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钝性外力冲击可导致眼球结构损伤,需根据具体并发症类型采取针对性治疗。
1、视网膜震荡:
外力冲击可造成视网膜短暂性水肿,表现为视力模糊或视野缺损。多数患者1-2周内自行恢复,严重者需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复方血栓通胶囊,合并黄斑水肿时需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2、前房积血:
虹膜或睫状体血管破裂导致血液积聚在前房,可见眼内红色液平面。轻度积血采取半卧位休息,应用止血敏等止血药物;大量积血引发眼压升高时需前房冲洗手术,合并虹膜根部离断需手术修复。
3、晶状体脱位:
外力导致晶状体悬韧带断裂,可能出现单眼复视或高度近视。部分脱位可观察,全脱位至前房需急诊手术取出,脱入玻璃体腔需行晶状体切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需警惕视网膜脱离风险。
4、玻璃体积血:
视网膜或脉络膜血管破裂出血进入玻璃体腔,表现为突发飞蚊症或视力骤降。早期使用卵磷脂络合碘促进血液吸收,3个月未吸收者需玻璃体切割手术,术中需排查视网膜裂孔。
5、继发性青光眼:
前房积血、晶状体脱位等并发症可引发眼压升高,出现眼胀头痛症状。急性发作期需降眼压药物如布林佐胺滴眼液,顽固性高眼压需行小梁切除术,长期随访观察视神经损伤情况。
伤后需立即冷敷减轻肿胀,避免揉眼及剧烈运动。恢复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及深色蔬菜,补充叶黄素保护视网膜。每日进行眼球转动训练促进血液循环,阅读时保持30厘米用眼距离。出现视力骤降、持续眼痛或闪光感应及时复查,定期监测眼压及眼底变化,外伤后6个月内避免潜水、拳击等可能造成二次伤害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