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疱疹性咽峡炎可通过退热、补液、口腔护理、抗病毒药物等方式治疗,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
1、退热:疱疹性咽峡炎常伴随高热,体温超过38.5℃时需及时使用退热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每次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或布洛芬混悬液每次5-10mg/kg,每6-8小时一次均可选择,注意避免重复用药。
2、补液:发热期间宝宝容易脱水,需补充足够水分。母乳喂养的宝宝可增加哺乳次数,人工喂养的宝宝可适当增加奶量或使用口服补液盐每袋溶解于250ml温水中,少量多次喂服。
3、口腔护理:疱疹破溃后会引起口腔疼痛,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清洁口腔,避免刺激性食物。可使用含有利多卡因的局部喷雾剂缓解疼痛,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抗病毒治疗:病情较重时可使用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颗粒每次10mg/kg,每日3次或更昔洛韦颗粒每次5mg/kg,每日2次是常用药物,疗程通常为5-7天,需遵医嘱服用。
5、隔离防护: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传染性,宝宝需居家隔离,避免与其他人密切接触。家长护理时需注意手部卫生,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宝宝疱疹性咽峡炎期间需注意饮食清淡,可食用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果泥等,避免过热或过酸的食物刺激口腔。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苹果、梨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度包裹导致体温升高。若宝宝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拒食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传染性,可通过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粪口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等方式传染。疱疹性咽峡炎通常由柯萨奇病毒A组感染引起,常见于儿童,表现为发热、咽痛、口腔疱疹等症状。
1、飞沫传播: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的唾液、鼻涕等分泌物中含有病毒,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病毒播散到空气中,健康人群吸入后可能被感染。日常护理中,患者应佩戴口罩,避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2、直接接触传播: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的口腔疱疹破溃后,病毒会附着在皮肤表面,健康人群与患者直接接触,如握手、拥抱等,可能被感染。建议患者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
3、间接接触传播:疱疹性咽峡炎病毒可通过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如餐具、玩具、门把手等间接传播。健康人群接触这些物品后,若不及时洗手,可能被感染。日常护理中,应对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粪口传播: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的粪便中可能含有病毒,若处理不当,病毒可能污染水源或食物,健康人群食用后可能被感染。建议患者使用专用厕所,粪便应妥善处理,避免污染环境。
5、母婴垂直传播:疱疹性咽峡炎孕妇在分娩过程中,病毒可能通过产道传染给新生儿。孕妇应定期产检,发现感染及时治疗,降低母婴传播风险。新生儿出生后应密切观察,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疱疹性咽峡炎的预防需从多方面入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定期消毒生活环境。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柠檬等,增强免疫力。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提高身体素质。若出现发热、咽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