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症状主要包括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呼吸频率增快、肺部湿啰音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症状按严重程度从早期表现到终末期进展排列。
1、呼吸困难:
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为突发性严重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费力、气促,尤其在平卧时加重。这种呼吸困难与常规缺氧不同,即使增加吸氧浓度也难以缓解,需通过影像学检查与心源性肺水肿鉴别。
2、低氧血症:
动脉血氧分压显著降低是核心特征,氧合指数≤300毫米汞柱为诊断标准。患者可能出现口唇发绀、指端青紫等体征,严重时血氧饱和度可低于90%,需立即进行机械通气支持。
3、呼吸频率增快:
作为代偿机制,呼吸频率常超过30次/分钟,伴随辅助呼吸肌参与。这种过度通气可能导致呼吸性碱中毒,后期可转为混合性酸中毒,反映病情进入失代偿阶段。
4、肺部湿啰音:
听诊可闻及双肺弥漫性湿啰音,X线显示双肺弥漫性浸润影。这些表现源于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导致的肺水肿,但不同于心衰引起的肺水肿,通常无颈静脉怒张等循环淤血体征。
5、多器官功能障碍:
晚期可出现休克、肾功能衰竭、凝血异常等全身表现。这与炎症介质大量释放有关,病死率随受累器官数量增加而显著上升,需重症监护治疗。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采用高蛋白、高热量饮食维持营养状态。建议进行被动肢体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室内保持适宜温湿度,定期翻身拍背促进排痰。出现意识改变或尿量减少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提示可能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康复期可逐步进行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和膈肌锻炼,但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氧分压通常低于60毫米汞柱,主要受肺损伤程度、基础疾病、机械通气参数、液体管理及并发症等因素影响。
1、肺损伤程度:
氧分压降低与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直接相关。弥漫性肺泡损伤导致气体交换障碍,表现为顽固性低氧血症。胸部影像学可见双肺浸润影,肺顺应性显著下降。
2、基础疾病:
脓毒症、肺炎或创伤等原发病会加重氧合障碍。感染性因素通过炎症介质增加血管通透性,非感染性因素则多由物理化学损伤引发,两者均会导致肺内分流增加。
3、机械通气参数:
呼气末正压的设置直接影响氧分压水平。适当提高呼气末正压能减少肺泡塌陷,但过高可能造成气压伤。吸氧浓度需根据氧合指数动态调整,维持88%-95%的血氧饱和度。
4、液体管理:
限制性液体策略有助于减轻肺水肿。过量输液会加重肺间质水分潴留,而液体负平衡过度可能影响器官灌注。每日液体出入量应控制在500毫升负平衡。
5、并发症影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或气胸等并发症会进一步恶化氧合。院内感染需早期使用敏感抗生素,气压伤需及时调整通气策略或进行胸腔闭式引流。
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床头抬高30度以改善膈肌活动。营养支持建议采用高蛋白肠内营养制剂,每日热量摄入控制在25-30千卡/公斤。被动肢体活动每日3次预防深静脉血栓,口腔护理每6小时一次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风险。监测每日体重变化及中心静脉压,保持环境湿度60%左右利于气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