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咳嗽可能由呼吸道感染、胃食管反流、先天性气道异常、环境刺激物、肺部发育不全等原因引起,可通过雾化治疗、体位调整、环境优化、药物治疗、呼吸支持等方式干预。
1、呼吸道感染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病毒或细菌侵袭引发支气管炎、肺炎等。常见病原体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表现为咳嗽伴气促、发热。需进行血常规和病原学检测,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干扰素雾化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感染治疗,同时保持室内湿度适宜。
2、胃食管反流早产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较弱,奶液反流刺激咽喉部引发反射性咳嗽,多发生在喂奶后1小时内。典型表现为进食后呛咳、弓背动作。可通过抬高床头30度、少量多次喂养改善,严重时需使用枸橼酸莫沙必利颗粒促进胃肠蠕动,并监测体重增长曲线。
3、先天性气道异常气管软化、喉软骨发育不良等结构问题会导致呼气性咳嗽伴喘鸣,咳嗽声呈犬吠样特征。需通过支气管镜或CT检查确诊,轻度病例随生长发育可能自愈,重度需考虑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支持,必要时行气管成形术矫正。
4、环境刺激物粉尘、冷空气、香水等异物刺激未成熟的呼吸道黏膜,引发阵发性干咳无痰。表现为接触刺激物后突发咳嗽,脱离环境后缓解。应使用空气净化器维持PM2.5低于35μg/m³,避免使用化学清洁剂,衣物选择纯棉材质减少静电刺激。
5、肺部发育不全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常存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咳嗽时伴随呼吸费力、三凹征。需通过胸片评估肺成熟度,既往使用过固尔苏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的患儿,后期可能仍需间断氧疗支持,并定期进行肺功能评估。
早产儿咳嗽护理需维持室温24-26℃、湿度55%-65%,喂养后竖抱拍背20分钟。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定期接种十三价肺炎球菌疫苗。咳嗽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呼吸频率超过60次/分、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须立即就医。出院后定期随访胸片和发育评估,记录咳嗽频率与诱因供医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