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回家后的护理方法主要有保持适宜环境温度、科学喂养、预防感染、定期随访、观察异常症状。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需特别关注体温维持、营养摄入及并发症预防。
1、环境温度维持室温在24-26摄氏度,湿度控制在55%-65%。使用暖箱或保温袋时避免过热,监测腋温维持在36.5-37.3摄氏度。避免包裹过厚导致捂热综合征,手脚微凉属正常现象。早产儿棕色脂肪少,体温调节能力差,寒冷刺激易诱发硬肿症。
2、科学喂养优先母乳喂养,按需哺乳每2-3小时一次。吸吮力弱者可用早产儿专用奶嘴或鼻饲管。选择强化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补充热量至80-100kcal/kg/d。喂养后竖抱拍嗝15分钟,右侧卧位防止胃食管反流。记录每日尿量达1-3ml/kg/h说明摄入充足。
3、预防感染接触婴儿前严格洗手,奶具每日煮沸消毒。避免亲吻婴儿面部,患病家属需戴口罩。衣物单独清洗并阳光暴晒,脐部用75%酒精消毒至脱落。接种疫苗按校正月龄进行,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早产儿免疫球蛋白水平低,感染风险是足月儿的3倍。
4、定期随访出院后1周内首次复查,之后每2-4周随访至校正月龄1岁。监测体重每日增长15-30克,头围每月增长1-2厘米。进行眼底筛查、听力测试及脑发育评估。纠正贫血可补充铁剂2-4mg/kg/d,维生素D需800IU/日促进钙吸收。
5、异常观察警惕呼吸暂停超过20秒、体温超过38摄氏度、奶量骤减50%以上等危险信号。皮肤黄染超过胸部需测胆红素,血便提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肌张力低下或惊厥发作需立即就医。准备急救药物如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应对呼吸暂停。
早产儿护理需建立规律作息,白天保持自然光线接触帮助建立昼夜节律。睡眠时使用仰卧位降低猝死风险,婴儿床避免放置毛绒玩具。父母应学习心肺复苏技能,记录喂养排泄数据供医生参考。保持母婴皮肤接触促进情感连接,定期进行发育商测评指导早期干预。注意母亲心理健康,产后抑郁会影响照护质量。校正月龄6个月前避免添加辅食,逐步过渡至普通配方奶需医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