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出院后可通过保持适宜环境、科学喂养、预防感染、定期随访、监测生长发育等方式护理。早产儿通常因器官发育不完善需特殊照护,护理不当可能影响远期健康。
1、保持适宜环境维持室温24-26摄氏度,湿度55%-65%,避免强光噪音刺激。使用纯棉衣物包裹减少散热,婴儿床远离门窗风口。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通风时将婴儿移至其他房间。环境温度过高可能导致脱水热,温度过低易诱发硬肿症。
2、科学喂养首选母乳喂养,按需哺乳每2-3小时一次。母乳不足时可添加早产儿配方奶,使用专用小孔奶嘴避免呛奶。喂养后竖抱拍嗝15-20分钟,右侧卧位防止吐奶。记录每日摄入量,体重增长不足时需咨询医生调整喂养方案。
3、预防感染接触婴儿前严格洗手,避免亲吻婴儿面部。奶具每日煮沸消毒,衣物单独清洗暴晒。患病家庭成员需佩戴口罩,避免与婴儿同室。发现体温异常、呼吸急促、皮肤黄染等表现时立即就医。
4、定期随访出院后1周内完成首次复查,之后每2-4周随访至矫正月龄6个月。定期进行眼底筛查、听力测试、脑发育评估。按时接种疫苗,早产儿需按实际出生月龄接种而非矫正月龄。
5、监测生长发育使用矫正月龄至2岁评估发育里程碑,每日记录体温、奶量、大小便情况。每月测量头围、身长、体重并绘制生长曲线。关注追视、抬头等神经行为发育,发现肌张力异常或反应迟钝需及时康复干预。
早产儿护理需特别关注体温维持与感染防控,建议准备电子体温计、空气加湿器等基础设备。日常避免过度包裹引发捂热综合征,喂养时观察有无吮吸无力、呛咳等异常。矫正月龄12个月内应每月进行儿童保健检查,定期评估营养状况与神经心理发育。家长需学习婴儿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建立规范的喂养与睡眠作息,避免带婴儿前往人群密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