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支架内血栓可通过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支架内溶栓、再次介入手术、外科搭桥手术等方式处理。支架内血栓通常由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支架贴壁不良、支架内皮化延迟、高凝状态、血管炎症反应等原因引起。
1、抗血小板治疗:
支架内血栓形成与血小板活化密切相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基础措施。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对于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基因的患者,需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小板功能,避免出血风险。
2、抗凝治疗:
急性支架内血栓需立即静脉注射肝素类抗凝剂,后续可过渡为口服抗凝药物。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可选择性抑制凝血因子,与传统华法林相比药物相互作用更少。合并房颤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三联抗栓治疗,但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
3、支架内溶栓:
对于明确血栓形成的病例,可通过冠状动脉内注射溶栓药物如尿激酶原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该方法能快速溶解新鲜血栓,但存在出血并发症风险。溶栓后需立即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血管再通情况,必要时补充介入治疗。
4、再次介入手术:
经导管血栓抽吸术能直接清除支架内血栓,必要时可进行球囊扩张或植入新支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可准确评估支架贴壁情况和内膜覆盖程度。对于支架膨胀不全的病例,高压球囊扩张能改善支架贴壁效果。
5、外科搭桥手术:
复杂病变或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可能需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特别是左主干病变或合并室壁瘤的病例,外科手术能提供更彻底的血运重建。手术时机需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综合评估,急诊手术适用于持续缺血或心源性休克患者。
支架内血栓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抗栓治疗,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和冠状动脉造影。日常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在达标范围。戒烟限酒,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肌缺氧。出现胸闷胸痛症状应立即含服硝酸甘油并就医,随身携带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记录卡。术后康复期可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步行、太极拳,每周3-5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诱发冠状动脉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