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消化道造影通常需在放射科通过口服或灌入造影剂后拍摄X光片完成,主要用于诊断先天性畸形、肠梗阻等疾病。检查流程主要有造影剂选择、禁食准备、体位调整、影像拍摄、结果解读五个步骤。
1、造影剂选择常用硫酸钡混悬液作为造影剂,对疑似穿孔患儿改用碘海醇等水溶性制剂。硫酸钡能清晰勾勒食管、胃、肠道轮廓,但禁用于肠穿孔高风险患儿。碘制剂安全性更高但显影效果稍逊,需根据病情个体化选择。
2、禁食准备婴幼儿检查前需禁食4-6小时,新生儿缩短至2-3小时。禁食可减少胃内容物干扰,防止呕吐误吸。母乳喂养儿可适当提前哺乳,配方奶喂养儿需严格按时禁食。检查前需确认无呼吸道感染等禁忌证。
3、体位调整婴幼儿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固定,必要时使用束缚带。大龄儿童可配合站立位检查。食管造影需头低脚高位,胃十二指肠造影需右侧卧位转动体位。放射技师会根据检查部位调整最佳投照角度。
4、影像拍摄在造影剂通过消化道时进行多时相拍摄,包括充盈相、黏膜相、排空相。食管检查需连续摄片,肠道检查间隔15-30分钟追踪造影剂走向。数字化胃肠机可减少辐射剂量,动态观察蠕动功能。
5、结果解读放射科医师会评估消化道形态、通畅度及蠕动功能。常见异常包括食管闭锁、幽门狭窄、肠旋转不良等结构畸形,以及肠套叠、粘连性梗阻等病变。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必要时建议增强CT等进一步检查。
检查后需观察2小时确认无过敏或穿孔迹象,可逐步恢复饮食。碘造影剂检查后应多饮水促进排泄,硫酸钡制剂可能引起短暂便秘。家长需配合安抚患儿情绪,携带玩具分散注意力。若出现呕吐、腹胀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日常需注意喂养姿势调整,避免检查后胃肠不适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