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跖骨基底部骨折伴脱位可通过手法复位固定、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及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该损伤通常由直接暴力、运动损伤、骨质疏松、韧带松弛及慢性劳损等原因引起。
1、手法复位固定:
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医生通过牵引和反向施力使脱位关节复位,随后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复位情况,避免过早负重导致二次损伤。
2、药物治疗:
急性期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肿胀,如洛索洛芬钠、塞来昔布等。伴有骨质疏松者需配合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警惕胃肠道不良反应及肝肾代谢负担。
3、物理治疗:
拆除固定后开始渐进性康复,包括超声波促进骨愈合、低频脉冲电刺激维持肌肉张力、冷热交替疗法改善局部循环。治疗频次根据恢复情况调整,通常每周3-5次,持续2-4周。
4、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粉碎性骨折或复位失败者,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常用微型钢板螺钉或克氏针固定。术后需配合抗生素预防感染,2周内避免患肢负重,6-8周后根据骨痂生长情况逐步恢复活动。
5、康复训练:
从被动关节活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初期进行足趾抓毛巾训练增强肌力,中期加入平衡垫站立练习,后期通过提踵运动恢复足弓功能。全程需配合疼痛评估调整强度,避免训练过度引发二次损伤。
恢复期间建议选择高钙高蛋白饮食,如乳制品、鱼类及豆制品,促进骨痂形成。每日进行30分钟非负重运动如游泳或骑自行车,维持心肺功能。穿着硬底鞋保护足弓,睡眠时抬高患肢减轻肿胀。戒烟限酒以避免影响骨骼血供,定期复查确保骨折愈合进度。若出现固定松动、剧烈疼痛或皮肤发绀需立即就医。
第五跖骨骨折未打石膏存在移位风险,是否移位与骨折类型、固定方式及护理措施密切相关。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骨折线稳定性、早期负重活动、局部保护措施、康复训练规范性及个体愈合差异。
1、骨折线稳定性:
斜形或粉碎性骨折因接触面小更易移位,而横断骨折相对稳定。稳定性骨折未打石膏时可通过支具或硬底鞋保护,不稳定骨折需考虑外固定或手术干预。骨折后2周内是移位高发期,需定期复查X线。
2、早期负重活动:
伤后3周内完全负重行走会显著增加移位风险。建议使用拐杖分散压力,足跟部先着地过渡到全足负重。步行时出现剧烈疼痛或肿胀加重需立即停止活动,可能提示骨折端发生微移位。
3、局部保护措施:
未打石膏时应选用跖骨专用支具或行走靴,其硬质外壳能限制跖趾关节活动。睡眠时用枕头垫高患肢减少肿胀,避免被子压迫造成二次损伤。洗浴时使用防水护具保持患处干燥。
4、康复训练规范性:
伤后3天开始踝泵训练促进血液循环,2周后逐步增加足趾屈伸练习。错误的康复动作如过早进行踮脚训练可能导致骨折端剪切力增加,应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阶段性锻炼。
5、个体愈合差异:
糖尿病患者或骨质疏松患者骨愈合速度较慢,移位风险增加2-3倍。吸烟会延缓骨折愈合,建议戒烟。青少年因骨膜较厚相对不易移位,但需警惕生长板损伤。
建议选择高钙饮食如乳制品、深绿色蔬菜,配合维生素D补充剂促进骨痂形成。康复期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非负重运动,避免篮球、跳绳等冲击性运动。每日进行15分钟跟腱牵拉预防关节僵硬,夜间使用足弓垫维持生理曲度。若出现患足皮肤发紫、持续剧痛或异常凸起,需立即就医排除移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