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外伤需根据损伤类型和程度采取针对性处理,基本原则包括防止二次伤害、及时就医评估、控制感染风险、促进组织修复和预防并发症。常见处理措施有冲洗清洁、冷敷止血、避免揉眼、使用抗生素眼药水和佩戴保护眼罩。
1、冲洗清洁:
化学物质或异物进入眼睛时,立即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清洁流动水冲洗至少15分钟,冲洗时翻开上下眼睑确保彻底清洁。酸性或碱性物质灼伤需持续冲洗直至就医,避免使用中和剂以免产热加重损伤。冲洗后勿自行取出嵌入性异物,防止造成角膜二次划伤。
2、冷敷止血:
钝挫伤导致的眼睑血肿或结膜下出血,可用无菌纱布包裹冰袋间断冷敷10-15分钟,间隔30分钟重复。冷敷能收缩血管减少出血,但需避免直接压迫眼球。若出现视力模糊、复视或剧烈疼痛需立即停止冷敷并急诊处理,提示可能存在眼球破裂或眶骨骨折。
3、避免揉眼:
任何类型眼外伤后都应禁止揉搓眼睛,机械性摩擦可能加重角膜上皮脱落或使异物嵌入更深。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约束双手,可临时佩戴硬质眼罩。角膜擦伤患者常出现畏光流泪,可佩戴墨镜减轻刺激症状。
4、药物干预:
开放性损伤需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滴眼液如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每日3-4次。剧痛者可短期应用表面麻醉剂如丙美卡因,但不超过24小时以免掩盖病情。深层损伤或污染伤口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合并葡萄膜炎时需加用散瞳药。
5、保护观察:
轻度外伤处理后应佩戴金属或塑料眼罩24-48小时,睡觉时尤其需要防护。密切监测视力变化、眼压升高和前房积血等迟发症状,化学伤患者需在24小时内复查角膜染色。所有穿透伤、眼球破裂及视力骤降病例均需紧急眼科手术干预。
眼外伤后应保持清淡饮食,多摄取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菠菜促进角膜修复,避免辛辣食物刺激黏膜。恢复期减少手机电脑使用,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进行球类运动时建议佩戴防护目镜,从事电焊、木工等职业需规范使用防护面罩。若出现突然眼红、视物变形或闪光感应立即复诊,警惕视网膜脱离等继发损害。
神经源性膀胱导尿原则主要包括间歇导尿、留置导尿、清洁导尿、无菌导尿和膀胱训练。
1、间歇导尿:
适用于膀胱残余尿量增多的患者,通过定时导尿排空膀胱,减少尿潴留和感染风险。导尿频率根据膀胱功能评估确定,通常每4-6小时一次。操作时需使用一次性导尿管,导尿后立即拔除。
2、留置导尿:
适用于尿潴留严重或无法自行排尿的患者。导尿管需定期更换,一般每2-4周更换一次。留置期间需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进行会阴护理。长期留置导尿可能增加尿路感染和膀胱结石风险。
3、清洁导尿:
适用于家庭自我导尿的患者。导尿前需用肥皂水清洗双手和会阴部,使用清洁的导尿管。导尿后需用清水冲洗导尿管并妥善保存。该方法可降低医疗成本,但需患者掌握正确操作技巧。
4、无菌导尿:
适用于医院环境下的导尿操作。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使用灭菌导尿包。操作者需戴无菌手套,消毒尿道口及周围皮肤。该方法能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适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5、膀胱训练:
通过定时排尿、盆底肌锻炼等方法改善膀胱功能。训练需循序渐进,配合饮水计划和排尿日记。可减少导尿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训练期间需定期评估膀胱残余尿量。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需根据病情选择合适导尿方式,同时注意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避免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可进行盆底肌锻炼增强排尿控制能力,如凯格尔运动。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穿着宽松棉质内裤。定期复查尿常规和泌尿系超声,监测膀胱功能变化。出现发热、尿痛等感染症状时及时就医。饮食上可适当增加蔓越莓、酸奶等有助于泌尿系统健康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