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供血不足导致的眩晕症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通常由动脉硬化、颈椎病变、血压异常、心脏疾病和血液黏稠度增高等因素引起。
1、改善生活方式:
长期吸烟、酗酒或高脂饮食会加速血管内皮损伤,增加脑供血不足风险。建议采取低盐低脂饮食,每日摄入不少于500克新鲜蔬果,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保持7-8小时规律睡眠,避免突然改变体位诱发眩晕。
2、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导致脑动脉硬化的主要病理基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餐后血糖维持在10毫摩尔/升以内。伴有高脂血症者需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2.6毫摩尔/升以下。
3、药物治疗:
临床常用改善脑循环药物包括银杏叶提取物、倍他司汀和尼莫地平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预防血栓形成。对于前庭性眩晕可短期使用异丙嗪缓解症状,但需注意此类药物可能加重老年人认知障碍。
4、物理治疗:
颈椎牵引适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眩晕,通过减轻椎间盘压力改善血流。前庭康复训练包括凝视稳定性练习和平衡训练,能促进中枢神经代偿功能。高压氧治疗可提高血氧分压,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
5、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适用于颈动脉狭窄超过70%的患者。对于椎基底动脉严重狭窄病例,可考虑血管内支架植入术。顽固性眩晕伴听力丧失者,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选择前庭神经切断术。
眩晕发作时应立即坐下或扶靠固定物体,避免跌倒造成二次伤害。长期保持规律作息,冬季注意颈部保暖,晨起时遵循"三个半分钟"原则醒后躺半分钟、坐起半分钟、双腿下垂半分钟。饮食中适量增加深海鱼类和坚果摄入,补充ω-3脂肪酸有助于维护血管弹性。建议每半年进行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检查,动态评估脑血流状况。合并高血压患者需避免用力排便、剧烈咳嗽等可能诱发血压骤升的动作。
脑供血不足突然昏倒需立即采取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等急救措施。急救方法主要有保持体位稳定、刺激促醒、观察症状、避免移动、及时送医。
1、保持体位稳定:
立即让患者平卧,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阻塞气道。下肢可垫高15-30厘米促进血液回流,避免随意搬动患者导致二次伤害。松解领口、腰带等束缚物,确保呼吸通畅。
2、刺激促醒:
用拇指按压人中穴或合谷穴,轻声呼唤患者观察反应。禁止拍打脸颊或泼冷水等强烈刺激,避免疼痛引发应激反应。若患者有假牙需及时取出,防止脱落窒息。
3、观察症状:
记录昏倒持续时间,检查有无抽搐、口吐白沫等异常表现。触摸颈动脉评估脉搏,观察胸廓起伏判断呼吸频率。注意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初步鉴别脑血管意外或单纯晕厥。
4、避免移动:
在未明确病因前尽量减少体位变动,防止椎动脉进一步受压。如需转运需多人协作保持头颈躯干轴线稳定,使用硬质担架避免脊柱弯曲。寒冷环境下注意保暖但避免过热。
5、及时送医:
即使患者很快苏醒仍需就医排查病因,特别关注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检查。昏厥超过3分钟或反复发作时立即呼叫急救车,途中持续监测血压血氧变化。
日常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体位改变。饮食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B族的全谷物、深绿色蔬菜,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改善循环。定期监测血脂血糖,颈椎病患者睡眠时建议使用低枕。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等前驱症状时应立即坐下休息,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改善脑循环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