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和脑脊液分析确诊,常用方法有头颅CT平扫、脑血管造影、腰椎穿刺等。
1、头颅CT平扫:
头颅CT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发病后24小时内敏感度高达95%以上。CT可清晰显示脑沟、脑池内高密度出血影,典型表现为基底池、侧裂池等部位出现"铸型"高密度影。对于急性期出血定位和出血量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2、脑血管造影:
全脑血管造影DSA是明确出血原因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动脉瘤、血管畸形等血管病变。检查需在病情稳定后进行,通过股动脉穿刺插管注入造影剂,多角度拍摄脑血管影像。对于拟行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尤为重要。
3、腰椎穿刺:
当CT检查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时需行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呈均匀血性,离心后上清液黄变,红细胞计数通常超过10万/mm³。需注意在颅内压明显增高时慎做腰穿,避免诱发脑疝。
4、磁共振检查:
MRI对亚急性期出血敏感度高,FLAIR序列可显示脑沟内高信号。MRA可无创筛查脑血管异常,但分辨率不及DSA。适用于肾功能不全等造影剂禁忌患者,或作为DSA前的初步筛查。
5、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反映应激反应和血液浓缩程度,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排查凝血障碍。心肌酶谱监测可早期发现应激性心肌损伤,电解质监测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确诊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头高30度体位,避免用力排便和情绪激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控制每日液体入量在2000毫升左右。恢复期可逐步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和认知训练,定期复查脑血管情况,3-6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双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通过止血治疗、降低颅内压、防治脑血管痉挛、手术干预及康复治疗等方式处理。该病症通常由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外伤或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1、止血治疗:
急性期需立即使用氨甲环酸等抗纤溶药物控制出血,同时监测凝血功能。针对凝血异常患者可补充维生素K或新鲜冰冻血浆,避免血肿扩大加重脑损伤。
2、降低颅内压:
20%甘露醇静脉滴注可快速减轻脑水肿,必要时联合呋塞米利尿。头高30度体位能促进静脉回流,严重颅高压需考虑脑室引流术。
3、防治脑血管痉挛:
尼莫地平持续静脉泵注可预防血管痉挛,疗程需维持14-21天。同时通过扩容升压治疗保持脑灌注,定期经颅多普勒监测血流速度变化。
4、手术干预:
明确动脉瘤者应在72小时内行介入栓塞或开颅夹闭术,脑血管畸形可选择伽玛刀治疗。手术时机需综合评估出血量、意识状态及合并症情况。
5、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肢体功能训练,认知障碍患者需进行专业认知康复。语言吞咽障碍者应接受言语治疗师指导,配合高压氧治疗促进神经修复。
恢复期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多食用深海鱼补充ω-3脂肪酸。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监测血压波动。三个月内禁止重体力劳动及高空作业,定期复查脑血管造影评估恢复情况。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家属应学习基本护理技巧协助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