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供血不足突然昏倒需立即采取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等急救措施。急救方法主要有保持体位稳定、刺激促醒、观察症状、避免移动、及时送医。
1、保持体位稳定:
立即让患者平卧,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阻塞气道。下肢可垫高15-30厘米促进血液回流,避免随意搬动患者导致二次伤害。松解领口、腰带等束缚物,确保呼吸通畅。
2、刺激促醒:
用拇指按压人中穴或合谷穴,轻声呼唤患者观察反应。禁止拍打脸颊或泼冷水等强烈刺激,避免疼痛引发应激反应。若患者有假牙需及时取出,防止脱落窒息。
3、观察症状:
记录昏倒持续时间,检查有无抽搐、口吐白沫等异常表现。触摸颈动脉评估脉搏,观察胸廓起伏判断呼吸频率。注意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初步鉴别脑血管意外或单纯晕厥。
4、避免移动:
在未明确病因前尽量减少体位变动,防止椎动脉进一步受压。如需转运需多人协作保持头颈躯干轴线稳定,使用硬质担架避免脊柱弯曲。寒冷环境下注意保暖但避免过热。
5、及时送医:
即使患者很快苏醒仍需就医排查病因,特别关注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检查。昏厥超过3分钟或反复发作时立即呼叫急救车,途中持续监测血压血氧变化。
日常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体位改变。饮食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B族的全谷物、深绿色蔬菜,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改善循环。定期监测血脂血糖,颈椎病患者睡眠时建议使用低枕。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等前驱症状时应立即坐下休息,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改善脑循环药物。
心肌缺血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可能引发全身血液循环障碍,包括脑部供血不足。主要关联机制包括心输出量减少、血压波动、心律失常、血管痉挛及动脉硬化加重。
1、心输出量减少:
心肌缺血时心脏收缩力减弱,每分钟泵血量降低。脑组织对血氧需求较高,心输出量不足直接影响脑部血液灌注。需通过改善心肌供血、控制心率等措施恢复心脏功能。
2、血压波动:
心肌缺血常伴随血压异常波动,可能导致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失调。血压骤降时易出现短暂性脑缺血,需持续监测血压并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3、心律失常:
严重心肌缺血可诱发房颤、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导致心脏射血效率下降。不规则心跳会使脑部血流呈脉冲式供应,增加脑缺血风险,需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
4、血管痉挛:
心肌缺血引发的神经内分泌紊乱可能引起脑血管痉挛。血管收缩会减少脑血流量,表现为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可使用钙通道阻滞剂缓解血管痉挛。
5、动脉硬化加重:
长期心肌缺血往往合并全身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会直接减少脑部供血。需通过降脂、抗血小板治疗延缓血管病变进展。
建议心肌缺血患者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摄入深海鱼类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适量食用黑木耳、山楂等活血食材。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拳,控制运动时心率不超过220-年龄×60%。避免突然起身或长时间低头,睡眠时抬高床头15度。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及心电图,出现持续头晕、视物成双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