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肛瘘通常由肛门腺感染引起,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肛瘘的形成多与肛门腺感染、肛门周围脓肿、肠道炎症等因素有关。
1、肛门腺感染是肛瘘的主要病因。肛门腺位于肛门黏膜下,感染后可能形成脓肿,脓肿破裂后形成瘘管。常见诱因包括便秘、腹泻、肛门卫生不良等。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肛门清洁、避免久坐、及时治疗肛门感染。
2、肛门周围脓肿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肛瘘。脓肿破裂后,脓液引流不彻底,瘘管持续存在。早期发现脓肿应尽早就医,避免自行挤压或使用不恰当的药物。
3、肠道炎症性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可能增加肛瘘风险。这些疾病导致肠道黏膜受损,感染易扩散至肛门区域。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同时配合肛瘘的局部处理。
4、外伤或手术操作不当也可能引发肛瘘。肛门区域的手术或损伤可能导致组织感染,形成瘘管。术后应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感染。
5、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人群更易发生肛瘘。免疫力低下时,感染难以控制,瘘管形成风险增加。建议加强营养,提升免疫力,必要时咨询医生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抗生素如甲硝唑、头孢类可用于控制感染;局部使用抗菌药膏如红霉素软膏、百多邦有助于缓解症状;中药如黄连解毒汤、龙胆泻肝汤也可辅助治疗。手术治疗包括瘘管切开术、瘘管切除术、挂线疗法等,具体方案需根据病情选择。生活方式上,建议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肛瘘患者应尽早就医,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治疗方案,避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