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流血通常表现为肛门周围渗血、排便时出血或脓血混合分泌物。肛瘘可能由肛周脓肿破溃、克罗恩病、结核感染、外伤或手术并发症等因素引起,常伴随肛门疼痛、瘙痒、局部硬结等症状。
1、肛门渗血肛瘘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肛门渗血,血液常呈暗红色,与分泌物混合后附着在内裤上。这种情况多因瘘管壁血管破裂导致,可能伴随肛门潮湿感。日常需保持会阴清洁,避免久坐压迫,可遵医嘱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九华痔疮栓等药物缓解症状。
2、排便出血排便时粪便摩擦瘘管可引发明亮红色出血,血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便纸。出血量通常较少,但反复发作可能引发贫血。此类症状常见于低位单纯性肛瘘,需避免用力排便,必要时使用太宁复方角菜酸酯栓保护创面。
3、脓血分泌物瘘管继发感染时会出现黄白色脓液与血液混合排出的情况,分泌物可能有臭味。此时可能伴随发热、局部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需及时就医进行脓液引流,并遵医嘱口服头孢克肟分散片、甲硝唑片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4、疼痛性出血急性炎症期或复杂肛瘘可能出现出血伴随剧烈肛门疼痛,疼痛常呈搏动性,排便后加重。这与瘘管周围组织充血水肿有关,可尝试温水坐浴缓解,必要时使用双氯芬酸钠栓镇痛消炎。
5、反复发作慢性肛瘘患者可能反复出现间歇性出血,出血周期与瘘管活动期相关。长期未愈的肛瘘可能形成多个外口,增加癌变风险。对于反复发作的病例,建议考虑肛瘘切除术或挂线疗法等手术治疗。
肛瘘患者日常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用温水清洗肛门2-3次。选择透气棉质内裤,避免久坐或骑车摩擦患处。若出血持续超过1周、出血量增大或出现发热等症状,须立即就医排查是否合并其他肛肠疾病。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防止瘘管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