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的常用推法包括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运推法,动作要领需掌握力度均匀、方向准确、速度适中。
1、直推法:
以拇指桡侧或指腹沿直线单向推动,力度轻而不浮,频率约每分钟200次。适用于四肢及背部经络,如推三关可温阳散寒。操作时需保持皮肤润滑,避免摩擦损伤,单次推拿长度约5-10厘米。
2、旋推法:
拇指指腹在穴位上做顺时针环形推动,力度较直推法稍重,直径约1-2厘米。常用于腹部穴位如中脘,具有健脾和胃功效。需注意与皮肤保持贴合,避免滑动移位,每个穴位操作30-50圈。
3、分推法:
双手拇指从中央向两侧同时分推,多用于胸腹部位。推肋弓时双手需对称发力,速度缓慢均匀,可宽胸理气。操作时需避开剑突等骨性标志,分推幅度以患儿舒适为度。
4、合推法:
双手拇指从两侧向中间合拢推动,常用于四肢肌肉群。如合推腓肠肌需双手交替施力,形成波浪式推进,有助于缓解肌紧张。力度应随肌肉厚度调整,避免挤压骨骼。
5、运推法:
以掌根或大鱼际做弧形推动,多用于腰背及臀部。操作时需借助身体前倾力量,保持动作连贯流畅,如运八卦可调节脏腑功能。注意掌面完全接触皮肤,避免边缘刮蹭。
小儿推拿后建议饮用温水,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与冷食。日常可配合捏脊手法增强体质,操作前需修剪指甲并暖手,室温保持26-28℃。推拿时间宜选餐后1小时进行,每次总时长不超过15分钟。若出现皮肤发红或哭闹加剧应立即停止,持续不适需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体质虚弱者应减少运推法使用频次,可改用轻缓的摩腹手法替代。
白疕银屑病的证型主要有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湿热证及寒湿证,对应治法包括清热凉血、养血润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和温经散寒,常用方药有犀角地黄汤、当归饮子、桃红四物汤、萆薢渗湿汤和阳和汤等。
1、血热证:
表现为皮损鲜红、鳞屑多且瘙痒剧烈,多因外感风热或情志内伤化火所致。治法以清热凉血为主,方选犀角地黄汤加减,常用药物包括水牛角、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等。伴随症状可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
2、血燥证:
常见皮损干燥脱屑、基底淡红,多因久病阴血耗伤或津液不足。治法侧重养血润燥,方用当归饮子化裁,药物多选用当归、川芎、白芍、何首乌等。可伴见皮肤皲裂、毛发枯槁。
3、血瘀证:
特点为皮损暗红、鳞屑紧固,多因病程迁延致脉络瘀阻。治疗需活血化瘀通络,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常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常伴有舌质紫暗、月经色暗。
4、湿热证:
表现为红斑糜烂、渗出黏腻,多因饮食不节或湿热外侵。治法宜清热利湿,方选萆薢渗湿汤加减,药物多用萆薢、黄柏、苍术、土茯苓等。多伴随口苦黏腻、大便溏臭。
5、寒湿证:
可见皮损苍白肥厚、冬季加重,多因阳虚寒湿凝滞。治疗需温经散寒除湿,方用阳和汤化裁,常用肉桂、麻黄、白芥子、鹿角胶等。常伴畏寒肢冷、关节酸痛。
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饮食,适量食用百合、山药等滋阴润燥食材;选择棉质透气衣物减少摩擦;冬季注意皮肤保湿,可外用凡士林;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稳定,适度进行八段锦等舒缓运动;皮损急性期避免搔抓,沐浴水温控制在37℃以下。若皮损面积持续扩大或出现脓疱、关节肿痛等表现,需及时至皮肤科进行系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