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最主要的易感人群是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内的婴幼儿。易感性主要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群体聚集接触、卫生习惯未养成、抗体水平不足、托幼机构传播风险高等因素有关。
1、免疫系统不完善:
婴幼儿免疫系统处于发育阶段,对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等病原体缺乏特异性抗体。黏膜屏障功能较弱,病毒更易通过口腔或呼吸道侵入体内,导致手足口部位疱疹和发热症状。
2、群体接触频繁:
托幼机构中儿童密切接触,共用玩具、餐具等物品,增加了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风险。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途径在儿童间快速扩散。
3、卫生意识薄弱:
低龄儿童尚未形成规范洗手习惯,常将手或玩具放入口中。病毒可通过污染的手部接触口鼻黏膜,或经粪-口途径传播,导致感染概率显著升高。
4、母传抗体衰减:
6个月后婴儿从母体获得的抗体逐渐消失,而自身主动免疫尚未建立。此阶段对病毒抵抗力最弱,感染后可能出现高热、口腔溃疡影响进食等较重症状。
5、托育环境风险:
幼儿园等集体场所人员密集,若消毒不及时,病毒可在物体表面存活数日。儿童共用游乐设施、午休床铺等,易造成聚集性疫情暴发。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重儿童个人卫生管理,饭前便后使用肥皂流水洗手至少20秒,避免共用毛巾或咬食玩具。流行季节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每日对儿童接触的桌椅、门把手等物品进行含氯消毒。饮食上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如鸡蛋羹、胡萝卜泥等易消化食物,增强免疫力。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或肢体抖动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患儿可以适当吹风,但需避免直接对着风口或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手足口病的护理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疱疹、补充水分、观察体温变化以及隔离防护。
1、皮肤护理:
手足口病疱疹破溃后可能继发感染,吹风时需避开患处。建议穿着宽松棉质衣物,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疱疹未破溃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已破溃处需遵医嘱使用抗菌药膏。
2、体温调节:
患儿发热时可通过开窗通风降低室温,但避免电扇或空调直吹。体温超过38.5℃需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低热期间建议多饮温水,采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
3、隔离防护:
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居家隔离期间房间需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通风时可将患儿暂时转移至其他房间,避免与其他儿童共用空间。
4、饮食管理:
口腔疱疹可能导致进食疼痛,建议食用常温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避免过热、过酸或坚硬食物刺激创面,适量饮用绿豆汤、梨汁等清热解毒饮品。
5、病情监测:
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户外活动,选择无风天气短时间散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疲劳。
保持居室空气流通对患儿康复有益,但需注意根据天气调整衣物厚度。夏季开空调建议维持在26-28℃,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饮食上可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的燕麦、南瓜等食物促进黏膜修复,恢复期适当补充乳铁蛋白有助于提升免疫力。患儿玩具、餐具需每日煮沸消毒,症状完全消失后仍需隔离1周防止病毒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