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胃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补充益生菌、中医调理、心理干预等方式治疗。慢性肠胃炎通常由饮食不当、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免疫功能紊乱、精神压力等因素引起。
1、调整饮食:
避免辛辣刺激、生冷油腻食物,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软质食物。少食多餐,每日5-6餐,每餐七分饱。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减少油炸烧烤。可适量食用山药、南瓜等健脾养胃食材。
2、药物治疗:
抑酸药物如奥美拉唑可减少胃酸分泌,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能形成保护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采用四联疗法,包含铋剂、两种抗生素和质子泵抑制剂。腹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解痉药。
3、补充益生菌:
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制剂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益生菌可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避免被抗生素杀灭。持续补充4-8周能改善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4、中医调理:
脾胃虚弱型可用香砂六君子汤,肝胃不和型适用柴胡疏肝散。艾灸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能温补脾胃。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施治,避免自行用药。
5、心理干预:
焦虑抑郁会通过脑肠轴加重症状,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情绪状态。每天进行腹式呼吸训练,练习正念减压。必要时在心理科医师指导下使用抗焦虑药物。
慢性肠胃炎患者需建立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不适。戒烟限酒,注意腹部保暖。定期复查胃镜监测黏膜变化,出现呕血、黑便等报警症状需立即就医。保持乐观心态,避免过度关注症状。
慢性肠胃炎的常见症状主要有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反酸嗳气、食欲减退、大便异常。
1、上腹隐痛:
疼痛多位于剑突下或左上腹,呈持续性钝痛或灼烧感,进食后可能加重。胃黏膜长期炎症导致痛觉神经敏感化,胃酸刺激溃疡面时会诱发疼痛。建议采用少食多餐方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2、餐后饱胀:
胃排空功能受损导致食物滞留,产生早饱感和腹部胀闷。炎症影响胃蠕动节律,胃窦部肌肉协调性下降。可尝试饭后散步促进胃肠蠕动,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
3、反酸嗳气:
胃食管反流常见于卧位或弯腰时,咽喉部有酸苦味。贲门括约肌松弛合并胃酸分泌异常是主因。睡眠时抬高床头15厘米,避免睡前进食有助缓解症状。
4、食欲减退:
长期炎症刺激影响胃分泌功能,消化酶活性降低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可能出现渐进性体重下降,需注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B族。
5、大便异常:
常见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可见未消化食物残渣。肠黏膜损伤影响水分重吸收,部分患者会出现黏液便。建议记录排便日记帮助医生判断病变部位。
慢性肠胃炎患者需建立规律饮食习惯,每日进食5-6次小份量餐食,以易消化的蒸煮炖食物为主。推荐山药、南瓜、小米等健脾食材,避免生冷油腻。适度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避免饭后立即平卧。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呕血、黑便时需立即就医排查消化道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