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可能由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炎症、肿瘤性疾病、药物反应、中枢体温调节异常等原因引起。
1. 感染性因素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会刺激免疫系统释放致热原,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常见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肠道感染等,多伴随特定部位症状。轻度感染可通过休息和补液缓解,严重者需针对病原体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如阿莫西林、奥司他韦等。
2. 非感染性炎症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会产生炎症因子,这些物质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患者可能出现关节肿痛、皮疹等特征表现。治疗需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或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控制原发病。
3. 肿瘤性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细胞会分泌内源性致热原,或因肿瘤坏死释放炎症介质。这种发热多为不规则低热,常伴随体重下降、夜间盗汗。需通过病理活检确诊,治疗包括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或靶向治疗如利妥昔单抗。
4. 药物反应青霉素类抗生素、抗癫痫药卡马西平等药物可能引发药物热,通常在用药后7-10天出现,停药后缓解。特征为体温波动与用药时间相关,可伴有皮疹。需立即停用致敏药物,必要时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
5. 中枢体温调节异常下丘脑损伤、中暑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会导致产热散热失衡。表现为高热无汗或体温骤变,常见于脑外伤、热射病患者。需物理降温,严重者使用冬眠合剂如氯丙嗪。
发热期间应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选择米粥、藕粉等易消化食物。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温水擦浴物理降温,避免酒精擦拭。注意观察是否出现意识改变、抽搐等危险信号,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体温超过40摄氏度须立即就医。退热药物使用间隔不少于4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儿童禁用阿司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