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原因包括脑水肿、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脊液循环障碍、脑血管疾病以及全身性疾病影响。这些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导致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超过代偿能力时引发颅内压升高。
1、脑水肿:
脑组织水分异常积聚是最常见的颅内压增高机制,可分为血管源性水肿和细胞毒性水肿。血管源性水肿多见于脑外伤或肿瘤,血脑屏障破坏导致血浆蛋白渗出;细胞毒性水肿常见于脑缺血缺氧,钠泵功能障碍使细胞内钠水潴留。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伴视乳头水肿,需通过脱水药物和病因治疗缓解。
2、颅内占位:
脑肿瘤、血肿或脓肿等占位病变直接侵占颅腔空间,当体积超过颅腔代偿容积时引发压力升高。恶性肿瘤生长迅速时症状进展快,常伴有局灶性神经体征;慢性硬膜下血肿等病变则可能表现为进行性认知障碍。影像学检查可明确病变性质,手术切除是根本解决方法。
3、脑脊液异常:
脑积水是典型代表,分为梗阻性和交通性两类。中脑导水管狭窄、第四脑室出口阻塞等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时,可出现头痛、步态不稳和尿失禁三联征。治疗需根据类型选择脑室腹腔分流术或第三脑室造瘘术,必要时配合乙酰唑胺减少脑脊液分泌。
4、脑血管病:
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时,病灶周围水肿带和血肿占位效应共同作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期,可能因继发脑缺血加重水肿。这类患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控制血压波动,严重时需去骨瓣减压术缓解颅高压。
5、全身性疾病:
肝性脑病、尿毒症等代谢障碍可导致星形胶质细胞肿胀;高原脑水肿与血管通透性改变相关;恶性高血压可能引发高血压脑病。这类情况需积极纠正原发病,配合渗透性脱水治疗,避免脑疝形成。
日常需注意避免用力排便、剧烈咳嗽等增加胸腔压力的动作,监测意识状态变化。饮食宜低盐、适量蛋白质,控制每日液体摄入量在1500-2000毫升。突发剧烈头痛伴意识改变时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导致不可逆脑损伤。康复期可进行适度认知训练,但应避免高空作业等存在跌落风险的活动。
脑动脉瘤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主要有脑血管痉挛、脑积水、感染、脑梗死和癫痫发作。
1、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是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多因手术操作刺激血管壁引发收缩反应。典型表现为意识障碍加重或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可通过钙离子拮抗剂缓解血管痉挛,严重时需行血管内球囊扩张术。
2、脑积水:
术后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可能导致脑积水,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会出现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轻度可通过脱水药物控制,重度需实施脑室腹腔分流术。
3、感染:
手术创口或植入物可能引发颅内感染,表现为持续发热、切口红肿渗液。需根据病原学检查选用敏感抗生素,合并脓肿形成时需要手术清创。围手术期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感染风险。
4、脑梗死:
术中血管损伤或术后血栓形成可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根据梗死部位不同可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急性期需溶栓或取栓治疗,恢复期配合神经营养药物和康复训练。
5、癫痫发作:
手术对脑组织的机械刺激可能诱发异常放电,约20%患者术后会出现癫痫。发作时可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长期预防需定期监测脑电图,避免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
术后需保持头部抬高30度促进静脉回流,饮食选择低盐高蛋白食物维持电解质平衡。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肢体功能训练,定期复查头颅CT评估恢复情况。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等紧急症状需立即就医,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排便以防颅内压骤升。术后3-6个月是并发症高发期,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和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