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胸廓畸形和肺血管疾病。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导致慢性肺心病的最主要原因,约占全部病例的80%以上。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可导致气道慢性炎症,进而引发肺气肿和气道重塑。病变持续进展会加重肺动脉高压,最终发展为右心衰竭。患者通常表现为咳嗽、咳痰和进行性呼吸困难。
2、支气管哮喘:
未得到良好控制的支气管哮喘可能发展为慢性肺心病。反复发作的气道痉挛和炎症可导致气道重塑,形成不可逆性气流受限。长期缺氧会刺激肺血管收缩,增加右心负荷。这类患者多有喘息、胸闷等典型症状,夜间和清晨症状加重。
3、肺结核:
肺结核后遗的肺组织破坏和纤维化是重要致病因素。广泛肺组织损毁会减少有效呼吸面积,同时纤维化牵拉可造成肺血管扭曲。病变区域血流灌注减少,非病变区血管代偿性收缩,共同促成肺动脉高压。患者常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
4、胸廓畸形:
严重的脊柱侧弯、胸廓成形术后等胸廓畸形可限制肺扩张。长期胸廓活动受限会导致肺泡萎陷和肺血管床减少。呼吸肌疲劳会加重通气不足,形成恶性循环。这类患者多表现为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伴有明显的胸廓形态异常。
5、肺血管疾病: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反复肺栓塞等肺血管疾病可直接增加右心后负荷。血管内膜增生、中膜肥厚等病理改变会使肺血管阻力持续升高。病情进展迅速,患者早期即可出现明显活动后气促和乏力。
预防慢性肺心病需从控制基础疾病入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严格戒烟并规范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哮喘患者需规律使用控制药物避免急性发作。肺结核患者要完成全程抗结核治疗,胸廓畸形患者可进行呼吸康复训练。日常注意保暖防寒,避免呼吸道感染,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心肺功能。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保证足够蛋白质摄入,限制钠盐以减轻心脏负荷。定期监测肺功能和心脏超声,出现下肢水肿、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右心衰竭表现时需及时就医。
脑动脉瘤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主要有脑血管痉挛、脑积水、感染、脑梗死和癫痫发作。
1、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是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多因手术操作刺激血管壁引发收缩反应。典型表现为意识障碍加重或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可通过钙离子拮抗剂缓解血管痉挛,严重时需行血管内球囊扩张术。
2、脑积水:
术后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可能导致脑积水,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会出现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轻度可通过脱水药物控制,重度需实施脑室腹腔分流术。
3、感染:
手术创口或植入物可能引发颅内感染,表现为持续发热、切口红肿渗液。需根据病原学检查选用敏感抗生素,合并脓肿形成时需要手术清创。围手术期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感染风险。
4、脑梗死:
术中血管损伤或术后血栓形成可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根据梗死部位不同可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急性期需溶栓或取栓治疗,恢复期配合神经营养药物和康复训练。
5、癫痫发作:
手术对脑组织的机械刺激可能诱发异常放电,约20%患者术后会出现癫痫。发作时可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长期预防需定期监测脑电图,避免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
术后需保持头部抬高30度促进静脉回流,饮食选择低盐高蛋白食物维持电解质平衡。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肢体功能训练,定期复查头颅CT评估恢复情况。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等紧急症状需立即就医,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排便以防颅内压骤升。术后3-6个月是并发症高发期,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和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