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可能患分泌性中耳炎,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后,表现为耳闷、听力下降或抓耳,通常由咽鼓管功能障碍、腺样体肥大、过敏反应或细菌感染引起。
1、咽鼓管功能障碍婴儿咽鼓管短平,易因感冒导致通气受阻,引发中耳积液。建议家长保持喂养姿势正确,避免平躺喝奶,可配合鼻腔冲洗缓解症状。
2、腺样体肥大腺样体增生可能压迫咽鼓管开口,需通过鼻内镜检查确诊。若反复发作,医生可能建议腺样体切除术,术后需监测听力恢复情况。
3、过敏反应牛奶蛋白或尘螨过敏可能导致咽鼓管黏膜水肿。家长需排查过敏原,必要时更换水解奶粉,医生可能开具氯雷他定糖浆抗过敏。
4、细菌感染肺炎链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时,可能出现黄色耳漏。需耳镜检查确诊,医生可能开具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治疗。
发现婴儿频繁摇头、哭闹抓耳时,应及时就医评估,避免长期积液影响言语发育,哺乳后需竖抱拍嗝减少反流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