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冠心病患者可选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缓解症状。常用药物包括硝酸甘油、美托洛尔、氨氯地平等,具体用药需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
1、硝酸酯类:
硝酸甘油是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能快速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硝酸异山梨酯则适用于长期预防发作,需注意可能引起头痛等副作用。此类药物通过释放一氧化氮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心脏负荷。
2、β受体阻滞剂:
美托洛尔可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来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比索洛尔对选择性β1受体作用更强,适合合并高血压患者。使用期间需监测心率,支气管哮喘患者慎用。
3、钙通道阻滞剂:
氨氯地平能扩张外周动脉和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灌注。地尔硫卓适用于血管痉挛性心绞痛,可抑制钙离子内流。这类药物可能引起下肢水肿,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需谨慎。
4、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栓素A2合成预防血栓形成,氯吡格雷可阻断ADP受体抑制血小板聚集。长期使用需警惕消化道出血风险,服药期间应定期检查凝血功能。
5、他汀类药物:
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瑞舒伐他汀除调脂外还具有抗炎作用,需注意监测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心绞痛冠心病患者除规范用药外,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内,多食用深海鱼、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建议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运动时携带急救药物。戒烟限酒,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指标。冬季注意保暖,外出时做好防护。出现胸痛持续时间超过20分钟或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时,应立即就医。
变异型心绞痛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及药物激发试验,诊断标准包括发作性胸痛、心电图ST段抬高、冠状动脉痉挛证据。
1、典型胸痛:
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常在静息状态下出现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多发生于凌晨或夜间,持续时间通常为5-15分钟。疼痛可放射至左肩、下颌或背部,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可迅速缓解。这种与劳力无关的发作性胸痛是诊断的重要线索。
2、心电图改变:
发作时心电图显示短暂性ST段抬高,对应导联可能出现ST段压低,缓解后ST段恢复正常。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捕捉到发作时的一过性改变。部分患者可能伴随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或房室传导阻滞。
3、冠状动脉痉挛: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联合乙酰胆碱或麦角新碱激发试验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显示血管短暂性完全或次全闭塞,这是确诊的金标准。非发作期冠状动脉造影可能显示正常或轻度狭窄。
4、心肌标志物:
多数患者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在正常范围,但长时间痉挛可能导致心肌损伤,出现轻度升高。需与急性冠脉综合征进行鉴别,后者心肌标志物升高更显著且持续。
5、排除其他疾病:
需排除主动脉夹层、肺栓塞、食管痉挛等引起的胸痛,以及心肌炎、心包炎等心脏疾病。同时要评估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痉挛的情况。
确诊变异型心绞痛后,患者需长期服用钙拮抗剂预防发作,避免吸烟、寒冷刺激等诱发因素。日常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激动,冬季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限制高脂食物摄入,可适当增加富含镁元素的食物如坚果、全谷物。运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剧烈运动诱发痉挛,推荐散步、太极等低强度有氧活动。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冠状动脉功能评估,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