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一般难以自愈,但轻度病变可能通过干预控制进展。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的慢性病变,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胆汁反流、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细菌会持续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腺体萎缩。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可阻止病情恶化,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枸橼酸铋钾等。伴随胃酸分泌减少时可能出现腹胀、早饱感,需配合消化酶制剂改善症状。
自身免疫性胃炎属于特殊类型,患者体内存在抗壁细胞抗体,会攻击胃底腺体。这类病变通常伴随恶性贫血,需要定期监测维生素B12水平,必要时注射补充。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需通过胃镜活检评估,重度异型增生可能需内镜下切除。
萎缩性胃炎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腌制、烟熏等含亚硝酸盐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抗氧化营养素有助于保护胃黏膜。建议每1-2年进行胃镜复查,出现消瘦、黑便等报警症状需及时就诊。吸烟饮酒会加速黏膜萎缩进程,戒除相关习惯对控制病情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