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中耳炎可能引起听力下降、耳部疼痛、鼓膜穿孔等危害,严重时可导致颅内感染。霉菌性中耳炎主要由曲霉菌、念珠菌等真菌感染引起,常见于潮湿环境、免疫力低下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的人群。
1、听力下降霉菌性中耳炎可能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真菌团块堵塞耳道或侵蚀听小骨,阻碍声波传导。患者可能出现耳闷、耳鸣等症状。需通过耳内镜清除真菌团块,并遵医嘱使用氟康唑滴耳液、克霉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避免自行掏耳或进水,防止加重感染。
2、耳部疼痛真菌侵袭耳道皮肤及鼓膜可引发持续性钝痛或刺痛,伴随耳内瘙痒感。严重时疼痛可放射至同侧头部。需保持耳道干燥,遵医嘱使用硝酸咪康唑栓剂联合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治疗。禁止抓挠患处,以免继发细菌感染。
3、鼓膜穿孔真菌毒素长期刺激可能导致鼓膜变薄、穿孔,表现为耳漏脓性或血性分泌物。穿孔后易合并细菌感染,需手术修补鼓膜。治疗期间避免用力擤鼻,可使用两性霉素B冲洗液局部处理,配合伏立康唑片全身抗真菌治疗。
4、颅内感染罕见情况下真菌可能侵蚀颞骨,引发脑膜炎、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表现为高热、剧烈头痛、颈项强直等。需紧急住院进行腰椎穿刺检查,静脉注射卡泊芬净注射液联合鞘内给药。高危人群包括糖尿病患者及长期免疫抑制剂使用者。
5、慢性迁延治疗不彻底易转为慢性,反复发作可导致耳道狭窄或钙化。需规范用药4-6周,定期复查真菌培养。日常避免佩戴入耳式耳机,游泳时使用防水耳塞。饮食需限制高糖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增强免疫力。
霉菌性中耳炎患者应保持耳道清洁干燥,洗澡后及时用吹风机低温吹干外耳道。避免使用棉签过度清洁,防止损伤耳道皮肤屏障。若出现眩晕、面瘫等神经症状需立即就医。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真菌疗程,不可自行停药,防止真菌耐药性产生。建议每3个月复查耳内镜,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