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时肌肉拉伤需立即停止活动并采取保护、冰敷、加压、抬高患肢等措施。处理方式主要有保护受伤部位、冰敷缓解肿胀、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减少充血、及时就医评估。
1、保护受伤部位:
立即终止运动避免二次损伤,用护具或绷带固定拉伤肌肉。轻度拉伤可能仅需限制关节活动,严重拉伤需完全制动。保护阶段需持续至疼痛明显缓解,通常需要48-72小时。
2、冰敷缓解肿胀:
用冰袋隔毛巾冷敷患处15-20分钟,每2小时重复一次。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内出血,降低组织代谢率缓解疼痛。急性期冰敷需持续24-48小时,注意避免冻伤皮肤。
3、弹性绷带加压:
使用弹性绷带从远端向近端螺旋包扎,压力均匀避免过紧。加压能限制组织液渗出,减轻肿胀程度。包扎时需露出趾端或指端观察血液循环,夜间可适当放松。
4、抬高患肢减充血:
将受伤肢体垫高至超过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下肢拉伤可平卧时用枕头垫高,上肢拉伤可用吊带悬托。抬高体位需保持至肿胀消退,通常需要3-5天。
5、及时就医评估:
若出现剧烈疼痛、明显淤青、关节畸形或功能障碍,需急诊排除肌腱断裂。二级以上拉伤可能需超声波或磁共振检查,部分患者需要支具固定或康复治疗。
肌肉拉伤后2-3天内避免热敷、按摩及剧烈活动,恢复期可逐步进行等长收缩训练。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有助于肌纤维修复,建议每日摄入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两周后可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低强度牵拉,游泳和骑自行车是安全的过渡性运动。完全恢复运动前需确保无压痛且肌力达到健侧90%以上。
腰部肌肉拉伤可通过休息制动、冷热敷交替、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康复训练等方式缓解。常见原因包括运动姿势不当、肌肉过度疲劳、外力撞击、核心肌群力量不足及腰椎稳定性差。
1、休息制动:
急性期需立即停止活动,避免加重损伤。建议仰卧硬板床,膝关节下方垫软枕保持微屈状态,减少腰部压力。严重者需佩戴腰围固定2-3周,但每日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以防肌肉萎缩。
2、冷热敷交替:
损伤48小时内每2小时冰敷15分钟,使用冰袋需隔毛巾防冻伤。48小时后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可用40℃左右热毛巾或暖水袋,每日3次每次20分钟。冷热交替能有效减轻肿胀和疼痛。
3、药物治疗:
医生可能开具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缓解炎症,肌肉松弛剂如盐酸乙哌立松片改善痉挛。疼痛剧烈者可能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但需严格遵循医嘱控制使用频次。
4、物理治疗:
超声治疗通过高频振动促进组织修复,干扰电疗法可阻断痛觉传导。急性期过后可采用红外线照射或低频脉冲磁疗,每周3次连续2周,能加速损伤肌肉纤维再生。
5、康复训练:
疼痛缓解后逐步进行腰背肌锻炼,如仰卧位臀桥运动、跪位猫式伸展。2周后加入瑞士球训练增强核心稳定性,避免快速扭转动作。康复期可配合游泳等低冲击运动强化肌肉耐力。
恢复期间需保持均衡营养,每日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鱼肉、鸡胸肉促进肌肉修复,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甜椒辅助结缔组织生成。避免久坐超过1小时,每30分钟起身活动腰部,睡眠选用中等硬度床垫维持腰椎生理曲度。急性期过后可进行快走、八段锦等温和运动,6周内禁止负重深蹲或高强度旋转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