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拉伤通常由运动损伤、肌肉过度疲劳、外力牵拉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处理方式包括休息、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药物治疗等。
1、运动损伤运动前热身不足或运动姿势不正确可能导致肌肉拉伤。突然的剧烈运动容易使肌肉纤维撕裂,常见于短跑、跳高等爆发性运动。运动时应做好充分热身,掌握正确技术动作,避免肌肉突然承受过大负荷。
2、肌肉过度疲劳长时间重复相同动作或运动量过大都会造成肌肉疲劳。当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时,其弹性和收缩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拉伤。合理安排训练计划,保证充足休息时间,可以有效预防此类损伤。
3、外力牵拉直接外力作用如撞击、跌倒等可能导致肌肉被动过度拉伸。这种情况常见于对抗性运动项目,外力作用下肌肉可能超出正常活动范围而发生撕裂。运动时应注意防护,必要时佩戴护具。
4、肌肉力量不平衡拮抗肌群力量差异过大会增加拉伤风险。当主动肌收缩时,对抗肌无法提供足够阻力,容易导致肌肉过度拉伸。定期进行力量训练,保持肌群力量均衡,有助于预防损伤。
5、环境因素寒冷潮湿的环境会使肌肉温度降低,柔韧性下降。在低温条件下运动前应延长热身时间,穿着合适的保暖衣物。场地湿滑或不平整也会增加跌倒和拉伤的概率,运动前应检查场地状况。
肌肉拉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48小时内采用RICE原则处理:休息避免二次损伤,冰敷减轻肿胀和疼痛,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控制内出血,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非甾体抗炎药。恢复期可进行适度拉伸和力量训练,循序渐进恢复运动能力。日常注意均衡营养摄入,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供应,促进肌肉修复。运动前后做好充分热身和放松,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和环境,能有效预防肌肉拉伤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