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护理诊断主要包括血压监测、生活方式干预、药物管理、并发症预防、心理支持等方面。高血压患者需通过综合护理措施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1、血压监测定期测量血压是高血压护理的基础环节。建议患者使用经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每日固定时间测量并记录数据。测量前需静坐5分钟,避免吸烟、饮咖啡或剧烈运动。动态血压监测可评估24小时血压波动,尤其适用于隐匿性高血压或白大衣高血压的诊断。家庭自测血压值超过135/85毫米汞柱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2、生活方式干预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减少腌制食品和加工食品的食用。增加富含钾的蔬菜水果摄入,如香蕉、菠菜等。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控制体重使体质指数保持在24以下,男性腰围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日饮酒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3、药物管理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常见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氨氯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利尿剂氢氯噻嗪等。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了解药物可能引起的干咳、水肿等不良反应。使用长效降压药时需注意服药时间,多数建议晨起空腹服用。合并糖尿病或肾病患者需特别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4、并发症预防每年进行眼底检查评估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筛查早期肾损伤。监测血脂、血糖等代谢指标,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2.6毫摩尔/升以下。出现头痛、视物模糊、胸痛等症状时警惕高血压危象。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5、心理支持高血压患者常伴有焦虑情绪,可通过正念减压、呼吸训练等方法缓解压力。建立规律作息,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参加患者教育课程,增强疾病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家属应参与护理过程,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抑郁症状明显者需及时转介心理专科治疗。
高血压患者应建立包含血压日记、用药记录、复查提醒的自我管理体系。饮食上采用得舒饮食模式,多摄入全谷物、低脂乳制品和坚果。避免突然暴露于寒冷环境或进行剧烈憋气动作。合并其他慢性病患者需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定期到心血管内科随访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通过规范护理可显著提高血压达标率,改善长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