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护理诊断主要包括血压监测不足、用药依从性差、生活方式不健康、心理压力过大、并发症风险增加,护理措施可通过健康教育、用药指导、饮食调整、运动干预、心理疏导等方式实施。
1、血压监测不足:
定期测量血压是高血压管理的基础。建议患者每日固定时间测量并记录血压值,重点关注晨起和睡前血压波动。家庭自测血压应选择经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前静坐5分钟,避免咖啡因和吸烟影响。发现血压持续超过140/90毫米汞柱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2、用药依从性差:
高血压患者常因症状不明显而自行减药停药。护理人员需详细说明各类降压药的作用机制,如钙通道阻滞剂通过扩张血管降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保护靶器官。强调即使血压正常仍需坚持服药,建立用药提醒系统,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和电解质。
3、生活方式不健康:
高钠饮食是血压升高的重要诱因。每日食盐摄入应控制在5克以下,避免腌制食品和加工食品。推荐富含钾的香蕉、菠菜等食物,适量饮用低脂牛奶补充钙质。戒烟限酒,酒精每日摄入男性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4、心理压力过大:
长期紧张焦虑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压升高。指导患者练习腹式呼吸和渐进式肌肉放松,每天进行15-20分钟正念冥想。鼓励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书法、园艺等舒缓型爱好。严重焦虑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5、并发症风险增加: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损伤心、脑、肾等靶器官。需定期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心电图和颈动脉超声。出现头痛眩晕、视物模糊、胸闷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合并糖尿病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高血压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运动选择快走、游泳等有氧活动,每周5次每次30分钟,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饮食采用得舒饮食模式,多摄入全谷物、深海鱼和坚果。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冷刺激引发血管痉挛,夏季及时补水防止血液黏稠度增高。建立血压管理日记,记录用药、饮食和症状变化,定期与主治医生沟通调整方案。
脑梗死的护理诊断主要包括肢体功能障碍、吞咽困难、语言障碍、认知功能下降和心理问题,护理措施可通过康复训练、饮食调整、语言训练、认知干预和心理疏导等方式实施。
1、肢体功能障碍:
脑梗死患者常因运动神经受损出现偏瘫或肌力下降。护理需早期介入被动关节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病情稳定后转为主动训练,如床上翻身、坐位平衡练习,逐步过渡到站立和步行训练。康复过程中需注意跌倒防护,必要时使用助行器或矫形器辅助。
2、吞咽困难:
约45%患者存在吞咽功能障碍,易引发吸入性肺炎。护理需先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对中重度障碍者采用鼻饲管喂养,轻度者选择糊状食物。进食时保持坐位60度,每口食物控制在3-5毫升,餐后清洁口腔残留。定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如冰刺激、空吞咽练习。
3、语言障碍:
运动性失语患者表现为言语不流畅,护理采用单音节词跟读、图片命名等训练;感觉性失语者需配合手势和书写交流。每日训练30分钟,从简单词汇过渡到短句,家属参与时可使用患者熟悉的方言进行刺激。严重者需配备交流图卡或电子发声设备。
4、认知功能下降:
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和执行功能障碍。护理采用现实导向训练,在病房设置日历、时钟等提示物;进行数字排序、物品分类等认知游戏训练。建立规律作息时间表,重要事项采用重复提醒。避免环境频繁变更,减少患者认知负荷。
5、心理问题:
抑郁和焦虑发生率高达60%,需定期评估心理状态。护理措施包括疾病知识宣教消除误解,鼓励参与康复活动获得成就感,建立病友互助小组分享经验。对严重情绪障碍者需心理科会诊,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家属应避免过度保护。
脑梗死患者的长期护理需注重营养支持,每日蛋白质摄入不低于1.2克/公斤体重,多选择深海鱼、豆制品等抗炎食物;康复期进行有氧运动如健步走、太极拳,强度以心率不超过220-年龄×60%为宜;居家环境移除地毯等绊倒物,浴室加装防滑垫和扶手;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每3个月复查颈动脉超声;家属应学习急救措施,识别再次卒中征兆如突发剧烈头痛、单侧肢体无力等。通过系统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功能预后,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