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可通过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局部封闭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该损伤通常由急性外伤、慢性劳损、肌腱退变、肩关节结构异常或运动姿势不当等原因引起。
1、休息制动:
急性期需立即停止肩部活动,避免提重物或过度外展动作,必要时使用三角巾悬吊患肢2-3周。慢性损伤患者应调整日常行为模式,减少重复性抬臂动作,睡眠时避免患侧受压。制动期间可配合冰敷缓解肿胀,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
2、物理治疗:
炎症缓解后采用超声波促进肌腱修复,选择冲击波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配合低频电刺激维持肌肉张力。康复阶段进行钟摆训练、弹力带内旋外旋练习,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治疗周期通常为4-6周。
3、药物治疗:
急性疼痛期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严重肿胀时口服迈之灵片改善微循环。外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局部镇痛,禁止自行注射药物或超量使用激素类制剂。
4、局部封闭治疗:
对于顽固性疼痛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腱鞘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每年不超过3次。需排除感染风险,注射后48小时内禁止热敷,糖尿病患者慎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5、手术治疗:
肌腱完全断裂或保守治疗无效者需行关节镜下肌腱固定术,选择界面螺钉或缝合锚钉重建止点。术后佩戴外展支具6周,逐步开展被动-主动-抗阻训练序列,重返运动需经专业评估。
日常应保持蛋白质摄入促进肌腱修复,每日补充维生素C增强胶原合成,控制精制糖摄入减轻炎症反应。康复期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避免突然发力动作。建议使用护肩保暖,睡眠时在患侧手臂下垫枕保持轻度前屈位,定期复查超声评估肌腱愈合情况。长期伏案工作者需调整显示器高度至视线水平,每30分钟做肩胛后缩训练预防复发。
肌腱损伤的10大表现主要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局部压痛、瘀斑、关节僵硬、肌腱断裂音、肌肉无力、关节不稳、皮肤温度升高。
1、疼痛:
肌腱损伤后最常见的表现是局部疼痛,疼痛程度与损伤严重性相关。轻度损伤可能仅在活动时出现隐痛,重度撕裂或断裂则表现为持续性剧痛。疼痛多集中在肌腱附着点或走行区域,可能向周围放射。
2、肿胀:
损伤后局部组织液渗出导致肿胀,通常在受伤后2-3小时达到高峰。肿胀程度与血管损伤有关,可能伴随皮肤发亮、紧绷感。严重肿胀可能压迫周围神经引起麻木。
3、活动受限:
肌腱损伤直接影响关节活动功能,表现为主动运动障碍或被动活动范围减小。常见于手指屈肌腱损伤导致的"锤状指",或跟腱断裂时的提踵困难。
4、局部压痛:
按压损伤肌腱所在部位会产生明显压痛,这是鉴别肌腱损伤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多位于肌腱止点或肌肉肌腱移行处,按压时可能触及凹陷或结节。
5、瘀斑:
伴随血管破裂时,皮下出血形成瘀斑,多在损伤后24-48小时显现。颜色从紫红逐渐变为青黄,常见于急性跟腱断裂或肩袖撕裂患者。
6、关节僵硬:
长期制动或慢性肌腱炎可导致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表现为关节活动度下降。晨起时症状明显,活动后稍缓解,常见于手部屈肌腱损伤后遗症。
7、肌腱断裂音:
急性断裂时可听到"啪"的响声,患者常描述为"被鞭子抽打感"。典型见于跟腱断裂或股四头肌腱断裂,伴随突然无力感。
8、肌肉无力:
肌腱连续性中断导致肌肉收缩力量无法传导,表现为特定动作力量减弱。如肩袖损伤时上肢外展无力,髌腱断裂时伸膝困难。
9、关节不稳:
主要肌腱损伤后关节失去正常力学支撑,产生异常活动度。如踝关节外侧肌腱损伤可能导致内翻不稳,膝关节髌腱断裂影响跪姿稳定。
10、皮肤温度升高:
急性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流增加,触诊可发现皮温较对侧升高。可能伴随红肿,这是机体对损伤的自然修复反应。
肌腱损伤后建议立即停止活动并冰敷患处,使用弹性绷带适当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有助于减轻肿胀,急性期后可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恢复期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循序渐进开展牵拉训练和肌力练习,避免过早负重导致二次损伤。饮食上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C,有助于胶原蛋白合成。慢性肌腱炎患者可尝试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保持关节活动度同时减少肌腱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