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严重并发症,骨质疏松是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的慢性疾病,两者区别主要体现在疾病性质、临床表现和干预措施上。
1、疾病性质骨质疏松属于代谢性骨病,表现为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则是骨质脆弱导致的病理性骨折,多发生于髋部、脊柱等部位。
2、临床表现骨质疏松早期常无症状,后期可能出现腰背疼痛;骨质疏松性骨折会出现突发剧痛、活动受限等急性症状,脊柱压缩骨折可导致身高变矮。
3、诊断标准骨质疏松通过骨密度检测确诊,T值≤-2.5即可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需结合影像学检查,X线或CT可见明确骨折线。
4、干预措施骨质疏松以钙剂、维生素D和抗骨吸收药物为主;骨质疏松性骨折需根据骨折类型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内固定,术后仍需抗骨质疏松治疗。
建议骨质疏松患者定期监测骨密度,避免跌倒等外伤风险,保证每日钙和维生素D摄入量。